估算新生产线投资项目给甲公司带来的增量现金流量及新投资项目的净现值(计算结果填入表 10 中),用净现值法判断该项目是否可行。
分别计算甲公司投资新生产线和不投资新生产线情况下 2022 年的权益净利率(净利润 / 年末所有者权益),判断甲公司管理层是否应该投资该项目,并说明理由。
基于要求(2)、(3)的结果,判断甲公司是否应以权益净利率为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管理层的投资行为,并说明理由。
分析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优点和缺点。
权益资本成本= 6.6%×(1 - 25%)+ 4.1% = 9.05%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6.6%×(1 - 25%)×2 500÷(2 500 + 2 500)+ 9.05%×2 500÷(2 500 +2 500)= 7%
新生产线投资项目给甲公司带来的增量现金流量及新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如表 8 所示。
计算说明: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4 000÷4 = 1 000(万元)
年折旧抵税额= 1 000×25% = 250(万元)
各年税后收入= 4 000×(1 - 25%)= 3 000(万元)
各年税后付现成本=(1 440 + 600)×(1 - 25%)= 1 530(万元)
项目净现值= -5 000 + 1 607.51 + 1 502.25 + 1 404.04 + 2 075.09 = 1 588.89(万元)
项目净现值大于 0,项目可行。
①不投资新生产线:
权益净利率= 6 000÷(24 000 + 6 000)×100% = 20%
②投资新生产线:
增加净利润=(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利息)×(1 -所得税税率)
=(4 000 - 1 440 - 600 - 1 000 - 2 500×6.6%)×(1 - 25%)
= 596.25(万元)
净利润=原有净利润+增加的净利润= 6 000 + 596.25 = 6 596.25(万元)
所有者权益=期初股东权益+增加外部股权资金+增加留存收益
= 24 000 + 2 500 + 6 000 + 596.25 = 33 096.25(万元)
权益净利率= 6 596.25÷33 096.25×100% = 19.93%
甲公司管理层不应该投资该项目,因为投资该项目会使权益净利率低于甲公司对管理层的要求。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优点:
①使企业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②通过识别价值创造模式把握关键价值驱动因素,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
③评价指标数量相对较少,易于理解和使用,实施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推广实施。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缺点:绩效指标的选取需要透彻理解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和战略目标,有效识别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指标体系设计不当将导致错误的价值导向和管理缺失。


(2015)甲公司是一家移动通信产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是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准备投产智能型手机产品(以下简称“智能产品”)。目前相关技术研发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相关资料如下:
(1)如果可行,该项目拟在 2016 年年初投产,预计该智能产品 3 年后(即2018 年年末)停产。即项目预期持续 3 年。智能产品单位售价 3 000 元,2016年销售 10 万部,销量以后每年按 10% 增长,单位变动制造成本为 2 000 元,每年付现固定制造费用 400 万元,每年付现销售和管理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 10%。
(2)为生产该智能产品,需添置一条生产线,预计购置成本 12 000 万元。该生产线可在 2015 年年末前安装完毕。按税法规定,该生产线折旧年限 4 年,预计净残值率为 5%,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 2018 年年末该生产线变现价值为 2 400 万元。
(3)公司现有一闲置厂房对外出租,每年年末收取租金 80 万元,该厂房可用于生产该智能产品,因生产线安装期较短,安装期间租金不受影响。由于智能产品对当前产品的替代效应,当前产品 2016 年销量下降 1.5 万部,下降的销量以后按每年 10% 增长,2018 年年末智能产品停产,替代效应消失,2019 年产品销量恢复至智能产品投产前水平。当前产品的单位售价 1 600 元,单位变动成本为 1 200 元。
(4)营运资本为销售收入的 20%,智能产品项目垫支的营运资本在各年年初投入,在项目结束时全部收回;减少的当前产品垫支的营运资本在各年年初收回,智能产品项目结束时重新投入。
(5)项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 9%,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 25%,假设该项目的初始现金流量发生在 2015 年年末,营业现金流量均发生在以后各年年末。
项目的初始现金净流量(2015 年年末增量现金净流量)、2016—2018 年的增量现金净流量及项目的净现值、动态回收期如表 9 所示。
计算说明(部分):
2015 年年末垫支的营运资本=(22 500 - 1 800)÷(1 - 25%)×20% = 5 520(万元)
2016 年年末垫支的营运资本=(24 750 - 1 980)÷(1 - 25%)×20% - 5 520 = 552(万元)
或者:2016 年垫支的营运资本= 5 520×10% = 552(万元)
2017 年年末垫支的营运资本=(27 225 - 2 178)÷(1 - 25%)×20% - 5 520 - 552 = 607.2(万元)
2018 年年末营运资本收回= 5 520 + 552 + 607.2 = 6 679.2(万元)
动态回收期= 2 +(17 520 - 4 220.5 - 4 229.8)÷11 970.8 = 2.76(年)
项目的净现值大于 0、动态回收期小于 3 年,所以项目可行。
①假设使得净现值为 0 的单位变动制造成本的增加量为 Y 元,则:
2 901.1 -[10Y×(1 - 25%)×0.917 4 + 10Y×(1 + 10%)×(1 - 25%)×0.841 7 + 10Y×(1 + 10%)2×(1 - 25%)×0.772 2]= 0
解得:Y = 139.26(元)
智能产品的最大单位变动制造成本= 139.26 + 2 000 = 2 139.26(元)
②单位变动制造成本上升 5% 时:
净现值的减少金额= 15 000×5%×0.917 4 + 16 500×5%×0.841 7 + 18 150×5%×0.772 2
= 2 083.22(万元)
净现值变动百分比= -2 083.22÷2 901.1 = -71.81%
净现值对单位变动制造成本的敏感系数= -71.81%÷5% = -14.36

H 公司是一家高成长的公司,2024 年年末每股股票市价为 20 元,预期每股股利为 1.2 元,股利预期增长率为 6%。公司现在急需筹集资金 5 000 万元,有以下三个备选方案:
方案 1:按照目前市价增发股票 250 万股。
方案 2:平价发行 10 年期的长期债券。H 公司的信用级别为 AAA 级,目前上市交易的 AAA 级公司债券有 3 种。这 3 种公司债券及与其到期日接近的政府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如表 16 所示。
方案 3:拟平价发行 10 年期的可转换债券,债券面值为每份 1 000 元,票面利率为 5%,每年年末付息一次,转换价格为 25 元;不可赎回期为 5 年,5 年后可转换债券的赎回价格为 1 050 元,此后每年递减 10 元。假设等风险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为 7%。
与公司新发行债券到期日相近的政府债券到期收益率为 3.6%,则:
无风险收益率= 3.6%
债券信用风险补偿率=[(6.5% - 3.4%)+(6.25% - 3.05%)+(7.5% - 3.6%)]÷3= 3.4%
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 3.6% + 3.4% = 7%
第 5 年年末纯债券价值= 1 000×5%×(P/A,7%,5)+ 1 000×(P/F,7%,5)
= 918.01(元)
第 5 年年末预计股价= 20×(1 + 6%)5 = 26.76(元)
转换比率= 1 000÷25 = 40
第 5 年年末转换价值= 26.76×40 = 1 070.4(元)
第 5 年年末的底线价值为转换价值与纯债券价值二者之中较高者,即底线价值为 1 070.4 元。由于转换价值 1 070.4 元高于赎回价格 1 050 元,投资者会选择转换为普通股。
设可转换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为 R,则:
1 000×5%×(P/A,R,5)+ 1 070.4×(P/F,R,5)= 1 000
当 R = 6% 时:50×(P/A,6%,5)+ 1 070.4×(P/F,6%,5)= 1 010.53(元)
当 R = 7% 时:50×(P/A,7%,5)+ 1 070.4×(P/F,7%,5)= 968.21(元)
利用插值法解得:R = 6.25%
普通股税前资本成本= 12%÷(1 - 25%)= 16%
可转换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应介于普通债券利率 7% 与普通股税前资本成本 16% 之间,才会被发行人和投资人同时接受。
由于可转换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 6.25% <等风险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 7%,因此该方案不可行。
改进意见:
①修改票面利率:
设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为 I,则:
当折现率为 7% 时:
1 000×I×(P/A,7%,5)+ 1 070.4×(P/F,7%,5)= 1 000
解得:I = 5.78%
当折现率为 16% 时:
1 000×I×(P/A,16%,5)+ 1 070.4×(P/F,16%,5)= 1 000
解得:I = 14.98%
票面利率应介于 5.78% ~ 14.98%,方案才可行。
②修改转换价格:
设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为 P 元,则:
当折现率为 7% 时:
1 000×5%×(P/A,7%,5)+ 1 000÷P×26.76×(P/F,7%,5)= 1 000
解得:P = 24(元)
当折现率为 16% 时:
1 000×5%×(P/A,16%,5)+ 1 000÷P×26.76×(P/F,16%,5)= 1 000
解得:P = 15.23(元)
转换价格应介于 15.23 ~ 24 元,方案才可行。
③修改发行价格:
设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价格为 M 元,则:
当折现率为 7% 时:
1 000×5%×(P/A,7%,5)+ 1 070.4×(P/F,7%,5)= M
解得:M = 968.21(元)
当折现率为 16% 时:
1 000×5%×(P/A,16%,5)+ 1 070.4×(P/F,16%,5)= M
解得:M = 673.33(元)
发行价格应介于 673.33 ~ 968.21 元,方案才可行。

(2023)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 A 产品。根据客户要求,公司也承接将 A 产品继续加工成 B 产品的订单。A 产品市场售价 210 元 / 件,B 产品市场售价 350 元 / 件。
公司设有两个分部,第一分部生产 A 产品,按品种法计算成本。直接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随加工进度陆续发生。月末采用约当产量法(先进先出法)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A 产品完工后,转入产成品库,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销货成本。
第二分部根据客户订单将 A 产品继续加工成 B 产品,一件 B 产品消耗一件 A产品,按订单法计算成本。第二分部可从产成品库领用 A 产品,也可以外购。A 产品在开工时一次投入,其他直接材料于本车间加工程度达 50% 时一次性投入。A 产品和其他直接材料按订单分别领用,可直接计入订单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按直接人工工时分配,固定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分配,计入订单成本。
甲公司为了激励第一、二分部对企业利润作出贡献,将其分别设定为“利润中心”。为评价各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第二分部领用 A 产品按内部转移价格200 元 / 件计价。
2023 年 7 月相关资料如下:
(1)月初在产品成本数据如表 18 所示。
(2)A 产品月初在产品 15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40%;本月投产 81 000 件,完工 80 000 件;月末在产品 16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50%。订单 #601B 月初在产品 10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55%,月末全部完工;订单 #701B 本月投产8 000 件,领用 A 产品 8 000 件,本月全部完工;订单 #702B 本月投产 12 000件,领用 A 产品 12 000 件,月末均未完工,平均加工程度 30%。
(3)本月生产费用如表 19 所示。
(4)本月第二分部工时与间接生产费用如表 20 所示。
(5)本月第一分部对外销售 A 产品 62 000 件,转入下一车间继续加工 20 000件。A 产品完工产品月初库存 10 000 件,成本 1 500 000 元。第一分部对外销售 A 产品,每件销售佣金提成 17.3 元。
第一分部 A 产品的成本计算单如表 14 所示。
计算说明(部分):
直接材料的成本分配:
直接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故:
月初在产品约当产量= 0(件)
本月投产本月完工产品数量= 80 000 - 15 000 = 65 000(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16 000(件)
分配率= 6 520 500÷(0 + 65 000 + 16 000)= 80.5(元 / 件)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本月发生的成本
= 1 207 500 + 65 000×80.5 = 6 440 0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 16 000×80.5 = 1 288 000(元)
直接人工成本的成本分配:
直接人工成本随加工进度陆续发生,故:
月初在产品约当产量= 15 000×(1 - 40%)= 9 000(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16 000×50% = 8 000(件)
分配率= 3 444 000÷(9 000 + 65 000 + 8 000)= 42(元 / 件)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本月发生的成本
= 252 000 +(9 000 + 65 000)×42 = 3 360 0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 8 000×42 = 336 000(元)
【提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计算与直接人工类似。
直接人工成本分配率= 246 400÷17 600 = 14(元 / 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258 720÷17 600 = 14.7(元 / 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346 500÷9 000 = 38.5(元 / 小时)
B 产品订单 #601 总成本=期初成本+本期成本= 2 536 470 + 4 900×14 + 4 900×14.7 +2 600×38.5 = 2 777 200(元)
B 产品订单 #601 单位成本= 2 777 200÷10 000 = 277.72(元 / 件)
B 产品订单 #701 总成本= A 产品成本+其他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8 000×200 + 196 000 + 8 800×14 + 8 800×14.7 + 4 400×38.5 = 2 217 960(元)
B 产品订单 #701 单位成本= 2 217 960÷8 000 = 277.25(元 / 件)
第一分部营业利润= 62 000×(210 - 17.3)+ 20 000×200 - 1 500 000 -(62 000 +20 000 - 10 000)×155 = 3 287 400(元)
第二分部营业利润=(10 000 + 8 000)×350 - 2 777 200 - 2 217 960 = 1 304 840(元)
第一分部可接受最低内部转移定价= 210 - 17.3 = 192.7(元 / 件)
第二分部可接受最高价=市场价格= 210(元 / 件)
两个分部都可以接受的 A 产品内部转移定价金额的合理区间为 192.7 ~ 210 元。200 元 / 件介于该区间内,该定价是合理的。

(2022)甲公司经理 2022 年年末收到下属各工厂报送的会计报表,当看到 A工厂报表数据时,颇感困惑:A 工厂产销 X 零件,2021 年销售不景气,产品库存大量积压;2022 年 A 工厂努力开拓市场,销量大增,库存减少,但 2022年利润却比 2021 年下降。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
(1)A 工厂 2021 年和 2022 年利润表如表 22 所示。
(2)A 工厂 2021 年和 2022 年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如表 23 所示。
(3)A 工厂 X 零件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2021 年年初库存 X 零件与本年生产的 X 零件的单位产品成本相同。X 零件的单位售价 35 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 10 元,其中,直接材料 7 元,直接人工 2 元,变动制造费用 1 元。销售和管理费用均为固定费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按照当年产量平均分配。
资料二:
甲公司下属 B 工厂可以使用 A 工厂生产的 X 零件作为其产品组件。往年 B 工厂是以单价 33 元从外部供应商处采购 10 000 件 X 零件。从 2023 年开始,B工厂拟从 A 工厂购买 X 零件。假设 A 工厂生产的 X 零件在外部市场供不应求,如果在公司内部转移,每件可以节约 3 元包装材料费。
资料三:
甲公司下属 C 工厂收到大客户的定制订单,该订单的生产需要使用 20 000 件Y 零件作为产品组件。A 工厂可以生产 Y 零件,但由于工艺复杂,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为 20 元,同时 A 工厂需要将 X 零件的正常订单缩减 30 000 件(可拆单)。如果 A 工厂的内部转移价格较低,C 工厂将优先考虑从 A 工厂购买 Y零件。
① 2021 年:
53 000×(10 +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 1 272 000
解得: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 14(元)
2021 年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 ×2021 年产量= 14×72 000 = 1 008 000(元)
【提示】根据 2021 年年初库存 X 零件与本年生产的 X 零件的单位产品成本相同可知,2021 年年初库存 X 零件与 2021 年生产的 X 零件的单位产品制造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相同。
② 2022 年:
2022 年年初存货成本=(14 + 10)×35 000 = 840 000(元)
2 016 000 - 840 000 =(10 +单位固定制造费用)×(74 200 - 35 000)
解得:单位固定制造费用= 20(元)
2022 年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20×50 400 = 1 008 000(元)
① 2021 年:
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1 855 000 - 1 008 000 - 85 000 - 53 000×10 = 232 000(元)
差异=完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 498 000 - 232 000 = 266 000(元)
差 异 形 成 的 原 因: 在 完 全 成 本 法 下,2021 年年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490 000(35 000×14)元,2021 年年初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224 000(16 000×14)元,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比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多 266 000(490 000 - 224 000)元,因此采用完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利润比采用变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利润高 266 000 元。
② 2022 年:
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2 597 000 - 1 008 000 - 85 000 - 74 200×10 = 762 000(元)
差异=完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 496 000 - 762 000 =- 266 000(元)
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完全成本法下,2022 年年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224 000(11 200×20)元,2022 年年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490 000(35 000×14)元,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比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少 266 000(490 000 - 224 000)元,因此采用完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
利润比采用变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利润低 266 000 元。
理由:
①变动成本法消除了在完全成本法下可通过调节生产和库存来调节利润的问题。
②可以使企业内部管理者更加注重销售,重视市场。
③便于公司分清各部门经济责任,进行更为合理的内部业绩评价。
④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为企业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和作出正确决策服务。
⑤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
⑥可以简化成本计算,便于加强日常管理。

甲公司是一家生产保健器材的公司,生产两种产品: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传统产品单位售价为 100 元,新型产品的单位售价为 120 元。公司只有一条生产线,按照客户订单要求分批组织生产。公司实行作业成本管理,有关资料如下:
(1)作业中心:
甲公司建立了四个作业中心,直接人工成本全部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库。有关说明如下:
①生产准备作业:包括设备调整和材料发放,属于批次级作业,公司以产品投产的批次数作为作业动因。
②机器加工作业:属于单位级作业,由于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设备折旧在成本库中所占比重较大,公司使用机器工时作为作业动因。
③产品组装作业:属于单位级作业,由于耗用人工工时较多,公司使用人工工时作为作业动因。
④质量检验作业:传统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都已稳定,公司以检验时间作为作业动因。
(2)甲公司的长期资源是与机器加工作业相关的机器设备和厂房。机器加工作业每月可提供的加工工时为 580 小时,属于约束资源。传统产品与新型产品的单位加工工时均为 1 小时。
(3)公司 2 月实际生产情况:
公司 2 月投产传统产品 500 件,新型产品 150 件,月初无在产品。传统产品发生直接材料成本 16 050 元,新型产品发生直接材料成本 4 800 元。直接材料成本和生产准备成本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机器加工和产品组装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月末传统产品有 200 件在产品,均处于机器加工阶段,完工率50%;新型产品有 100 件在产品,均处于产品组装阶段,完工率 50%。公司采用加权平均约当产量法在月末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分配成本费用。
(4)2 月实际作业量和作业成本发生额如表 24 所示。
(5)甲公司 3 月预测销售情况:
预计长期合同销售量为 500 件,其中传统产品 390 件,新型产品 110 件;预计临时订单最大销售量为 102 件,其中传统产品 62 件,新型产品 40 件。
甲公司 2 月作业成本分配如表 15 所示。
2 月甲公司传统产品、新型产品的产品成本计算单如表 16、表 17 所示。
长期合同所需机器加工工时= 390×1 + 110×1 = 500(小时)
可用于临时订单的机器加工工时= 580 - 500 = 80(小时)
传统产品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100 - 62.4)÷1 = 37.6(元 / 小时)
新型产品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120 - 73.5)÷1 = 46.5(元 / 小时)
由于新型产品的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大于传统产品的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所以优先考虑生产新型产品。
新型产品的临时订单生产数量= 40(件)
传统产品的临时订单生产数量=(80 - 40×1)÷1 = 40(件)
甲公司可接受的临时订货数量为传统产品 40 件,新型产品 40 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