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计算调整后的资本。
计算A公司2021年简化的经济增加值。
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600+(468+1010)×(1-25%)=1708.5(万元)
平均所有者权益=(4200+3900)/2=4050(万元)
平均带息负债=(3500+2700-950-730)/2=2260(万元)
平均在建工程=(80+150)/2=115(万元)
调整后的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在建工程=4050+2260-115=6195(万元)
市场基础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12%×4050/(4050+2260)+8%×(1-25%)×2260/(4050+2260)=9.85%
2021年简化的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1708.5-6195×9.85%=1098.29(万元)


下列各项指标中,不属于关键绩效指标中动因类指标的是( )。
动因类指标是反映企业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单位生产成本、产量、销量、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选项C属于结果类指标。

根据平衡计分卡,着眼于解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的维度是( )。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财务维度其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顾客维度回答“顾客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学习和成长维度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的问题。

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包括结果类指标和动因类指标,下列属于结果类指标的有( )。
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一般可分为结果类和动因类两类指标,其中结果类指标是反映企业绩效的价值指标,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量等综合指标。

甲公司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业绩考评,下列各种维度中,平衡计分卡需要考虑的有( )。
平衡计分卡的目标和指标来源于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这些目标和指标从四个维度来考察企业的业绩,即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选项B不正确。

甲公司有A、B两个部门,A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1500万元,投资报酬率10%;B部门投资报酬率12%,剩余收益48万元。假设A部门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8%,B部门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10%,加权平均税后资本成本6%,企业所得税税率25%。假设没有需要调整的项目。
要求:
A部门的剩余收益=10%×1500-1500×8%=30(万元)
48=平均净经营资产×12%-平均净经营资产×10%
解得:平均净经营资产=2400(万元)
A部门的经济增加值=1500×10%×(1-25%)-1500×6%=22.5(万元)
B部门的经济增加值=2400×12%×(1-25%)-2400×6%=72(万元)
两者联系:经济增加值和剩余收益均与投资报酬率相联系。剩余收益业绩评价旨在设定部门投资的最低报酬率,防止部门利益伤害整体利益。经济增加值旨在使经理人员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报酬,促进股东财富最大化。
两者区别:①计算方法不同。部门剩余收益通常使用部门的税前营业利润和部门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计算;部门经济增加值使用部门税后净营业利润和加权平均税后资本成本计算,并对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占用进行调整。
②功能作用不同。当税金是重要因素时,经济增加值比剩余收益可以更好地反映部门盈利能力。
③计算依据不同。经济增加值与公司的实际资本成本相联系,因此是基于资本市场的计算方法;剩余收益使用的部门要求的报酬率,主要考虑管理要求以及部门个别风险的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