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日,黄河公司在将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时,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账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32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300
贷:投资性房地产3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25
盈余公积37.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37.5
【提示】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为3 200万元,计税基础为2 700万元,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500×25%=125(万元),选项D当选。

甲公司2021年12月取得一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为500万元,预计可使用5年,净残值为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22年年末,对该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为350万元,尚可使用年限为4年,首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确定2023年起折旧方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净残值为0)。2023年年末,对该固定资产再次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为250万元,尚可使用年限、净残值及折旧方法不变。不考虑其他因素,2024年对该固定资产应计提的年折旧额为( )万元。
(1)2022年固定资产账面净值=500-500÷5=4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350万元;应计提减值准备=400-350=50(万元)。(2)2023年应计提的折旧=350×4/10=140(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350-140=210(万元);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为250万元,大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10万元,由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因此2023年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仍为210万元。(3)2024年应计提的折旧=350×3/10=105(万元)。

甲公司为某集团母公司,其与控股子公司(乙公司)会计处理存在差异的下列事项中,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不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的有( )。
选项A、B、C均属于会计估计方面的差异,只有选项D属于会计政策上差异,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将子公司的会计政策调整至母公司的会计政策。

下列事项中,属于前期会计差错的有( )。
会计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固定资产盘盈等。固定资产的盘亏则是比较常见的,有可能是被盗、损坏等,盘亏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因为会计处理差错而引起的,所以不直接作为前期差错来处理;存货盘亏也是同样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