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甲公司目前有一个好的投资机会,需要进行外部筹资。该公司财务经理通过与几家银行进行洽谈,初步拟定了三个备选借款方案。三个方案的借款本金均为1000万元,借款期限均为五年,具体还款方式如下:方案一:采取定期支付利息,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的还款方式,每半年末支付一次利息,每次支付利息40万元。方案二:采取等额偿还本息的还款方式,每年年末偿还本息一次,每次还款额为250万元。方案三:采取定期支付利息,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的还款方式,每年年末支付一次利息,每次支付利息80万元。此外,银行要求甲公司按照借款本金的10%保持补偿性余额,对该部分补偿性余额,银行按照3%的银行存款利率每年年末支付企业存款利息。甲公司目前有一个好的投资机会,需要进行外部筹资。该公司财务经理通过与几家银行进行洽谈,初步拟定了三个备选借款方案。三个方案的借款本金均为1000万元,借款期限均为五年,具体还款方式如下:方案一:采取定期支付利息,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的还款方式,每半年末支付一次利息,每次支付利息40万元。方案二:采取等额偿还本息的还款方式,每年年末偿还本息一次,每次还款额为250万元。方案三:采取定期支付利息,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的还款方式,每年年末支付一次利息,每次支付利息80万元。此外,银行要求甲公司按照借款本金的10%保持补偿性余额,对该部分补偿性余额,银行按照3%的银行存款利率每年年末支付企业存款利息。
计算三种借款方案的有效年利率。如果仅从资本成本的角度分析,甲公司应当选择哪个借款方案?
方案一:
半年的利率=40/1000=4%,则:
有效年利率=(1+4%)2-1=8.16%
方案二:
1000=250×(P/A,i,5)
即:4=(P/A,i,5)
当i=7%,(P/A,7%,5)=4.1002
当i=8%,(P/A,8%,5)=3.9927
(i−7%)/(8%−7%)=(4−4.1002)/(3.9927−4.1002),计算可得有效年利率i=7.93%
方案三:
0=1000×(1-10%)-(80-1000×10%×3%)×(P/A,i,5)-1000×(1-10%)×(P/F,i,5)
即:0=900-77×(P/A,i,5)-900×(P/F,i,5)
当i=8%时,900-77×3.9927-900×0.6806=-19.98(万元)
当i=9%时,900-77×3.8897-900×0.6499=15.58(万元)
根据内插法:
(i-8%)/(9%-8%)=(0+19.98)/(15.58+19.98)
求得:有效年利率i=8.56%
从资本成本的角度分析,甲公司应当选择筹资成本最低的方案二取得借款。
查看答案 - 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产品分两个步骤在两个基本生产车间进行。第一车间将原材料手工加工成同一规格型号的毛坯,转入半成品库;第二车间领用毛坯后,利用程控设备继续加工,生产出A、B两种产品,每件产品耗用一件毛坯。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分批组织生产,不同批次转换时,需要调整机器设备。 甲公司分车间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①第一车间采用品种法。原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其他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生产成本采用约当产量法在完工半成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完工半成品按实际成本转入半成品库,发出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 ②第二车间采用分批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车间分批组织生产,当月开工当月完工,无月初月末在产品。除耗用第一车间的半成品外,不再耗用其他材料,耗用的半成品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直接人工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由于第二车间是自动化机加工车间,制造费用在总成本中比重较高,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按实际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 2025年3月,相关成本资料如下:(1)本月生产资料(单位:件)(2)月初半成品库存400件,单位平均成本127.5元。(3)第一车间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费用(单位:元)(4)第二车间本月直接人工成本(单位:元)(5)第二车间本月制造费用(单位:元)要求: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产品分两个步骤在两个基本生产车间进行。第一车间将原材料手工加工成同一规格型号的毛坯,转入半成品库;第二车间领用毛坯后,利用程控设备继续加工,生产出A、B两种产品,每件产品耗用一件毛坯。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分批组织生产,不同批次转换时,需要调整机器设备。 甲公司分车间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①第一车间采用品种法。原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其他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生产成本采用约当产量法在完工半成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完工半成品按实际成本转入半成品库,发出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 ②第二车间采用分批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车间分批组织生产,当月开工当月完工,无月初月末在产品。除耗用第一车间的半成品外,不再耗用其他材料,耗用的半成品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直接人工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由于第二车间是自动化机加工车间,制造费用在总成本中比重较高,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按实际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 2025年3月,相关成本资料如下:(1)本月生产资料(单位:件)(2)月初半成品库存400件,单位平均成本127.5元。(3)第一车间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费用(单位:元)(4)第二车间本月直接人工成本(单位:元)(5)第二车间本月制造费用(单位:元)要求:
编制第一车间成本计算单(结果填入下方表格中,不用列出计算过程)。
计算发出半成品的单位成本。
编制第二车间作业成本分配表(结果填入下方表格中,不用列出计算过程)。
编制A、B产品成本汇总计算单(结果填入下方表格中,不用列出计算过程)。
第一车间成本计算单
产品名称:半成品 单位:元
计算说明(部分):
直接材料:
约当产量=1800+1000×100%=2800(件)
分配率=84000/2800=30
完工半成品转出=30×1800=540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30×1000=30000(元)
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约当产量=1800+1000×60%=2400(件)
,发出半成品的单位成本=(400×127.5+180000)÷(400+1800)=105(元)
,第二车间作业成本分配表
单位:元
计算说明(部分):
设备调整作业分配率=30000/15=2000(元/批)
加工检验作业分配率=2400000/1500=1600(元/件)
,产品成本汇总计算单
单位:元
查看答案 - 下列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下列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
无税MM理论认为,在无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经营不能提高企业价值
B.有税MM理论认为,在有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C.米勒模型认为,负债经营是否能提高企业价值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影响
D.哈马达模型认为,资本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大小无影响
哈马达模型将权益资本承担的系统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该模型能更好的解释资本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选项D不当选。
查看答案 - 企业下列行为中,符合ESG理念的有( )企业下列行为中,符合ESG理念的有( )A.
采用最先进的过滤设备,减少废气排放
B.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
C.完善治理结构,提升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D.加强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
ESG理念强调企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水平。其中,环境方面,企业应尽可能提升环境绩效表现,降低生产经营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选项A当选;社会方面,强调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员工保护、慈善公益等,选项B当选;治理方面,企业应该关注治理结构的合理性、透明度和责任性等,选项C当选。
查看答案 - 甲公司是一家生产保健器材的公司,生产两种产品: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传统产品单位售价为 100 元,新型产品的单位售价为 120 元。公司只有一条生产线,按照客户订单要求分批组织生产。公司实行作业成本管理,有关资料如下:(1)作业中心:甲公司建立了四个作业中心,直接人工成本全部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库。有关说明如下:①生产准备作业:包括设备调整和材料发放,属于批次级作业,公司以产品投产的批次数作为作业动因。②机器加工作业:属于单位级作业,由于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设备折旧在成本库中所占比重较大,公司使用机器工时作为作业动因。③产品组装作业:属于单位级作业,由于耗用人工工时较多,公司使用人工工时作为作业动因。④质量检验作业:传统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都已稳定,公司以检验时间作为作业动因。(2)甲公司的长期资源是与机器加工作业相关的机器设备和厂房。机器加工作业每月可提供的加工工时为 580 小时,属于约束资源。传统产品与新型产品的单位加工工时均为 1 小时。(3)公司 2 月实际生产情况:公司 2 月投产传统产品 500 件,新型产品 150 件,月初无在产品。传统产品发生直接材料成本 16 050 元,新型产品发生直接材料成本 4 800 元。直接材料成本和生产准备成本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机器加工和产品组装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月末传统产品有 200 件在产品,均处于机器加工阶段,完工率50%;新型产品有 100 件在产品,均处于产品组装阶段,完工率 50%。公司采用加权平均约当产量法在月末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分配成本费用。(4)2 月实际作业量和作业成本发生额如表 24 所示。(5)甲公司 3 月预测销售情况:预计长期合同销售量为 500 件,其中传统产品 390 件,新型产品 110 件;预计临时订单最大销售量为 102 件,其中传统产品 62 件,新型产品 40 件。甲公司是一家生产保健器材的公司,生产两种产品: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传统产品单位售价为 100 元,新型产品的单位售价为 120 元。公司只有一条生产线,按照客户订单要求分批组织生产。公司实行作业成本管理,有关资料如下:(1)作业中心:甲公司建立了四个作业中心,直接人工成本全部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库。有关说明如下:①生产准备作业:包括设备调整和材料发放,属于批次级作业,公司以产品投产的批次数作为作业动因。②机器加工作业:属于单位级作业,由于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设备折旧在成本库中所占比重较大,公司使用机器工时作为作业动因。③产品组装作业:属于单位级作业,由于耗用人工工时较多,公司使用人工工时作为作业动因。④质量检验作业:传统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都已稳定,公司以检验时间作为作业动因。(2)甲公司的长期资源是与机器加工作业相关的机器设备和厂房。机器加工作业每月可提供的加工工时为 580 小时,属于约束资源。传统产品与新型产品的单位加工工时均为 1 小时。(3)公司 2 月实际生产情况:公司 2 月投产传统产品 500 件,新型产品 150 件,月初无在产品。传统产品发生直接材料成本 16 050 元,新型产品发生直接材料成本 4 800 元。直接材料成本和生产准备成本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机器加工和产品组装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月末传统产品有 200 件在产品,均处于机器加工阶段,完工率50%;新型产品有 100 件在产品,均处于产品组装阶段,完工率 50%。公司采用加权平均约当产量法在月末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分配成本费用。(4)2 月实际作业量和作业成本发生额如表 24 所示。(5)甲公司 3 月预测销售情况:预计长期合同销售量为 500 件,其中传统产品 390 件,新型产品 110 件;预计临时订单最大销售量为 102 件,其中传统产品 62 件,新型产品 40 件。
编制甲公司 2 月作业成本分配表。(结果填入表 25 中,不用列示计算过程。)
采用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编制 2 月甲公司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的产品成本计算单。(计算结果填入表 26 和表 27 中。)
假设除与机器加工作业相关的机器设备是约束资源外,其他资源都可按需随时取得,并且甲公司可与客户协商减少部分临时订单的供应数量。计算在满足长期合同的情况下,为使甲公司利润最大化,可接受的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的临时订货数量。
甲公司 2 月作业成本分配如表 15 所示。
,2 月甲公司传统产品、新型产品的产品成本计算单如表 16、表 17 所示。
,长期合同所需机器加工工时= 390×1 + 110×1 = 500(小时)
可用于临时订单的机器加工工时= 580 - 500 = 80(小时)
传统产品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100 - 62.4)÷1 = 37.6(元 / 小时)
新型产品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120 - 73.5)÷1 = 46.5(元 / 小时)
由于新型产品的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大于传统产品的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所以优先考虑生产新型产品。
新型产品的临时订单生产数量= 40(件)
传统产品的临时订单生产数量=(80 - 40×1)÷1 = 40(件)
甲公司可接受的临时订货数量为传统产品 40 件,新型产品 40 件。
查看答案 - (2022)甲公司经理 2022 年年末收到下属各工厂报送的会计报表,当看到 A工厂报表数据时,颇感困惑:A 工厂产销 X 零件,2021 年销售不景气,产品库存大量积压;2022 年 A 工厂努力开拓市场,销量大增,库存减少,但 2022年利润却比 2021 年下降。相关资料如下:资料一:(1)A 工厂 2021 年和 2022 年利润表如表 22 所示。(2)A 工厂 2021 年和 2022 年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如表 23 所示。(3)A 工厂 X 零件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2021 年年初库存 X 零件与本年生产的 X 零件的单位产品成本相同。X 零件的单位售价 35 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 10 元,其中,直接材料 7 元,直接人工 2 元,变动制造费用 1 元。销售和管理费用均为固定费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按照当年产量平均分配。资料二:甲公司下属 B 工厂可以使用 A 工厂生产的 X 零件作为其产品组件。往年 B 工厂是以单价 33 元从外部供应商处采购 10 000 件 X 零件。从 2023 年开始,B工厂拟从 A 工厂购买 X 零件。假设 A 工厂生产的 X 零件在外部市场供不应求,如果在公司内部转移,每件可以节约 3 元包装材料费。资料三:甲公司下属 C 工厂收到大客户的定制订单,该订单的生产需要使用 20 000 件Y 零件作为产品组件。A 工厂可以生产 Y 零件,但由于工艺复杂,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为 20 元,同时 A 工厂需要将 X 零件的正常订单缩减 30 000 件(可拆单)。如果 A 工厂的内部转移价格较低,C 工厂将优先考虑从 A 工厂购买 Y零件。(2022)甲公司经理 2022 年年末收到下属各工厂报送的会计报表,当看到 A工厂报表数据时,颇感困惑:A 工厂产销 X 零件,2021 年销售不景气,产品库存大量积压;2022 年 A 工厂努力开拓市场,销量大增,库存减少,但 2022年利润却比 2021 年下降。相关资料如下:资料一:(1)A 工厂 2021 年和 2022 年利润表如表 22 所示。(2)A 工厂 2021 年和 2022 年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如表 23 所示。(3)A 工厂 X 零件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2021 年年初库存 X 零件与本年生产的 X 零件的单位产品成本相同。X 零件的单位售价 35 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 10 元,其中,直接材料 7 元,直接人工 2 元,变动制造费用 1 元。销售和管理费用均为固定费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按照当年产量平均分配。资料二:甲公司下属 B 工厂可以使用 A 工厂生产的 X 零件作为其产品组件。往年 B 工厂是以单价 33 元从外部供应商处采购 10 000 件 X 零件。从 2023 年开始,B工厂拟从 A 工厂购买 X 零件。假设 A 工厂生产的 X 零件在外部市场供不应求,如果在公司内部转移,每件可以节约 3 元包装材料费。资料三:甲公司下属 C 工厂收到大客户的定制订单,该订单的生产需要使用 20 000 件Y 零件作为产品组件。A 工厂可以生产 Y 零件,但由于工艺复杂,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为 20 元,同时 A 工厂需要将 X 零件的正常订单缩减 30 000 件(可拆单)。如果 A 工厂的内部转移价格较低,C 工厂将优先考虑从 A 工厂购买 Y零件。分别计算 2021 年、2022 年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和 X 零件单位固定制造费用。
分别计算 2021 年、2022 年 A 工厂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及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利润的差异,并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说明采用变动成本法的理由。
计算 A 工厂向 B 工厂出售 X 零件可接受的最低内部转移价格。
计算 A 工厂向 C 工厂出售 Y 零件可接受的最低内部转移价格。
① 2021 年:
53 000×(10 +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 1 272 000
解得: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 14(元)
2021 年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 ×2021 年产量= 14×72 000 = 1 008 000(元)
【提示】根据 2021 年年初库存 X 零件与本年生产的 X 零件的单位产品成本相同可知,2021 年年初库存 X 零件与 2021 年生产的 X 零件的单位产品制造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相同。
② 2022 年:
2022 年年初存货成本=(14 + 10)×35 000 = 840 000(元)
2 016 000 - 840 000 =(10 +单位固定制造费用)×(74 200 - 35 000)
解得:单位固定制造费用= 20(元)
2022 年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20×50 400 = 1 008 000(元)
,① 2021 年:
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1 855 000 - 1 008 000 - 85 000 - 53 000×10 = 232 000(元)
差异=完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 498 000 - 232 000 = 266 000(元)
差 异 形 成 的 原 因: 在 完 全 成 本 法 下,2021 年年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490 000(35 000×14)元,2021 年年初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224 000(16 000×14)元,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比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多 266 000(490 000 - 224 000)元,因此采用完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利润比采用变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利润高 266 000 元。
② 2022 年:
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2 597 000 - 1 008 000 - 85 000 - 74 200×10 = 762 000(元)
差异=完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税前营业利润
= 496 000 - 762 000 =- 266 000(元)
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完全成本法下,2022 年年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224 000(11 200×20)元,2022 年年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为 490 000(35 000×14)元,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比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少 266 000(490 000 - 224 000)元,因此采用完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
利润比采用变动成本法的税前营业利润低 266 000 元。
,理由:
①变动成本法消除了在完全成本法下可通过调节生产和库存来调节利润的问题。
②可以使企业内部管理者更加注重销售,重视市场。
③便于公司分清各部门经济责任,进行更为合理的内部业绩评价。
④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为企业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和作出正确决策服务。
⑤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
⑥可以简化成本计算,便于加强日常管理。
,由于 A 工厂生产的 X 零件在外部市场供不应求,所以内部转移价格至少应按照市场价格 35元 / 件确定,又因为每件可以节约 3 元包装材料费,所以:A 工厂向 B 工厂出售 X 零件可接受的最低内部转移价格= 35 - 3 = 32(元 / 件),A 工厂向 C 工厂出售 Y 零件可接受的最低内部转移价格= 30 000×(35 - 10)÷20 000 +20 = 57.5(元 / 件)查看答案 - (2023)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 A 产品。根据客户要求,公司也承接将 A 产品继续加工成 B 产品的订单。A 产品市场售价 210 元 / 件,B 产品市场售价 350 元 / 件。公司设有两个分部,第一分部生产 A 产品,按品种法计算成本。直接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随加工进度陆续发生。月末采用约当产量法(先进先出法)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A 产品完工后,转入产成品库,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销货成本。第二分部根据客户订单将 A 产品继续加工成 B 产品,一件 B 产品消耗一件 A产品,按订单法计算成本。第二分部可从产成品库领用 A 产品,也可以外购。A 产品在开工时一次投入,其他直接材料于本车间加工程度达 50% 时一次性投入。A 产品和其他直接材料按订单分别领用,可直接计入订单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按直接人工工时分配,固定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分配,计入订单成本。甲公司为了激励第一、二分部对企业利润作出贡献,将其分别设定为“利润中心”。为评价各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第二分部领用 A 产品按内部转移价格200 元 / 件计价。2023 年 7 月相关资料如下:(1)月初在产品成本数据如表 18 所示。(2)A 产品月初在产品 15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40%;本月投产 81 000 件,完工 80 000 件;月末在产品 16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50%。订单 #601B 月初在产品 10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55%,月末全部完工;订单 #701B 本月投产8 000 件,领用 A 产品 8 000 件,本月全部完工;订单 #702B 本月投产 12 000件,领用 A 产品 12 000 件,月末均未完工,平均加工程度 30%。(3)本月生产费用如表 19 所示。(4)本月第二分部工时与间接生产费用如表 20 所示。(5)本月第一分部对外销售 A 产品 62 000 件,转入下一车间继续加工 20 000件。A 产品完工产品月初库存 10 000 件,成本 1 500 000 元。第一分部对外销售 A 产品,每件销售佣金提成 17.3 元。(2023)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 A 产品。根据客户要求,公司也承接将 A 产品继续加工成 B 产品的订单。A 产品市场售价 210 元 / 件,B 产品市场售价 350 元 / 件。公司设有两个分部,第一分部生产 A 产品,按品种法计算成本。直接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随加工进度陆续发生。月末采用约当产量法(先进先出法)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A 产品完工后,转入产成品库,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销货成本。第二分部根据客户订单将 A 产品继续加工成 B 产品,一件 B 产品消耗一件 A产品,按订单法计算成本。第二分部可从产成品库领用 A 产品,也可以外购。A 产品在开工时一次投入,其他直接材料于本车间加工程度达 50% 时一次性投入。A 产品和其他直接材料按订单分别领用,可直接计入订单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按直接人工工时分配,固定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分配,计入订单成本。甲公司为了激励第一、二分部对企业利润作出贡献,将其分别设定为“利润中心”。为评价各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第二分部领用 A 产品按内部转移价格200 元 / 件计价。2023 年 7 月相关资料如下:(1)月初在产品成本数据如表 18 所示。(2)A 产品月初在产品 15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40%;本月投产 81 000 件,完工 80 000 件;月末在产品 16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50%。订单 #601B 月初在产品 10 000 件,平均加工程度 55%,月末全部完工;订单 #701B 本月投产8 000 件,领用 A 产品 8 000 件,本月全部完工;订单 #702B 本月投产 12 000件,领用 A 产品 12 000 件,月末均未完工,平均加工程度 30%。(3)本月生产费用如表 19 所示。(4)本月第二分部工时与间接生产费用如表 20 所示。(5)本月第一分部对外销售 A 产品 62 000 件,转入下一车间继续加工 20 000件。A 产品完工产品月初库存 10 000 件,成本 1 500 000 元。第一分部对外销售 A 产品,每件销售佣金提成 17.3 元。
编制第一分部 A 产品的成本计算单。(结果填入表 21 中,不用列出计算过程。)
分别计算第二分部 B 产品订单 #601 和订单 #701 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示:领用的 A 产品按内部转移价格 200 元 / 件计价。)
假设无其他费用,分别计算 7 月第一、二分部部门营业利润。
假设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第一分部 A 产品无剩余产能,两个分部都可以接受的 A 产品内部转移定价金额的合理区间是多少?目前 200 元 / 件的定价是否合理?
第一分部 A 产品的成本计算单如表 14 所示。
计算说明(部分):
直接材料的成本分配:
直接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故:
月初在产品约当产量= 0(件)
本月投产本月完工产品数量= 80 000 - 15 000 = 65 000(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16 000(件)
分配率= 6 520 500÷(0 + 65 000 + 16 000)= 80.5(元 / 件)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本月发生的成本
= 1 207 500 + 65 000×80.5 = 6 440 0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 16 000×80.5 = 1 288 000(元)
直接人工成本的成本分配:
直接人工成本随加工进度陆续发生,故:
月初在产品约当产量= 15 000×(1 - 40%)= 9 000(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16 000×50% = 8 000(件)
分配率= 3 444 000÷(9 000 + 65 000 + 8 000)= 42(元 / 件)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本月发生的成本
= 252 000 +(9 000 + 65 000)×42 = 3 360 0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 8 000×42 = 336 000(元)
【提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计算与直接人工类似。
,直接人工成本分配率= 246 400÷17 600 = 14(元 / 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258 720÷17 600 = 14.7(元 / 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346 500÷9 000 = 38.5(元 / 小时)
B 产品订单 #601 总成本=期初成本+本期成本= 2 536 470 + 4 900×14 + 4 900×14.7 +2 600×38.5 = 2 777 200(元)
B 产品订单 #601 单位成本= 2 777 200÷10 000 = 277.72(元 / 件)
B 产品订单 #701 总成本= A 产品成本+其他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8 000×200 + 196 000 + 8 800×14 + 8 800×14.7 + 4 400×38.5 = 2 217 960(元)
B 产品订单 #701 单位成本= 2 217 960÷8 000 = 277.25(元 / 件)
,第一分部营业利润= 62 000×(210 - 17.3)+ 20 000×200 - 1 500 000 -(62 000 +20 000 - 10 000)×155 = 3 287 400(元)
第二分部营业利润=(10 000 + 8 000)×350 - 2 777 200 - 2 217 960 = 1 304 840(元)
,第一分部可接受最低内部转移定价= 210 - 17.3 = 192.7(元 / 件)
第二分部可接受最高价=市场价格= 210(元 / 件)
两个分部都可以接受的 A 产品内部转移定价金额的合理区间为 192.7 ~ 210 元。200 元 / 件介于该区间内,该定价是合理的。
查看答案 - (2017)甲公司是一家智能机器人制造企业,目前生产 A、B、C 三种型号机器人,最近几年该行业市场需求变化较大,公司正进行生产经营的调整和决策。相关资料如下:(1)预计 2018 年 A 型机器人销量 1 500 台,单位售价 24 万元,单位变动成本 14 万元;B 型机器人销量 1 000 台,单位售价 18 万元,单位变动成本 10 万元;C 型机器人销量 2 500 台,单位售价 16 万元,单位变动成本 10 万元。固定成本总额 10 200 万元。(2)A、B、C 三种型号机器人都需要通过同一台关键设备加工,该设备是公司的约束资源,该设备总的加工能力为 5 000 小时,A、B、C 三种型号机器人利用该设备进行加工的时间分别为 1 小时、2 小时和 1 小时。(2017)甲公司是一家智能机器人制造企业,目前生产 A、B、C 三种型号机器人,最近几年该行业市场需求变化较大,公司正进行生产经营的调整和决策。相关资料如下:(1)预计 2018 年 A 型机器人销量 1 500 台,单位售价 24 万元,单位变动成本 14 万元;B 型机器人销量 1 000 台,单位售价 18 万元,单位变动成本 10 万元;C 型机器人销量 2 500 台,单位售价 16 万元,单位变动成本 10 万元。固定成本总额 10 200 万元。(2)A、B、C 三种型号机器人都需要通过同一台关键设备加工,该设备是公司的约束资源,该设备总的加工能力为 5 000 小时,A、B、C 三种型号机器人利用该设备进行加工的时间分别为 1 小时、2 小时和 1 小时。为有效利用关键设备,该公司 2018 年 A、B、C 三种型号机器人各应生产多少台?营业利润总计多少?
基于要求(1)的结果,计算公司 2018 年的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保本销售总额及 A 型机器人的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假设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计划 2019 年只生产 A 型机器人,预计 2019 年 A 型机器人销量达到 5 000 台,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固定成本增加到 11 200 万元,若想达到要求(1)的营业利润,计算 2019 年公司 A 型机器人可接受的最低销售单价。
基于要求(3)的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销量,分别计算在这些参数增长 10% 时营业利润对各参数的敏感系数,然后按营业利润对这些参数的敏感程度进行排序,并指出对营业利润而言哪些参数是敏感因素。
A 型机器人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24 - 14)÷1 = 10(万元 / 小时)
B 型机器人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18 - 10)÷2 = 4(万元 / 小时)
C 型机器人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16 - 10)÷1 = 6(万元 / 小时)
应根据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的大小来安排生产顺序,生产顺序为:A 型机器人、C 型机器人、B 型机器人。
A 型机器人生产量= 1 500(台)
C 型机器人生产量= 2 500(台)
B 型机器人生产量=(5 000 - 1 500×1 - 2 500×1)÷2 = 500(台)
边际贡献总额= 1 500×(24 - 14)+ 2 500×(16 - 10)+ 500×(18 - 10)
= 34 000(万元)
营业利润总计= 34 000 - 10 200 = 23 800(万元)
,营业收入总额= 1 500×24 + 2 500×16 + 500×18 = 85 000(万元)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34 000÷85 000×100% = 40%
保本销售总额= 10 200÷40% = 25 500(万元)
A 型机器人的保本销售额= 25 500×1 500×24÷85 000 = 10 800(万元)
A 型机器人的保本销售量= 10 800÷24 = 450(台)
A 型机器人的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450÷1 500×100% = 30%
,假设 A 型机器人可接受的最低销售单价是 P 万元,则:
(P - 14)×5 000 - 11 200 = 23 800
解得:P = 21(万元)
,①单价增长 10%:
增加的营业利润= 21×10%×5 000 = 10 500(万元)
营业利润变动百分比= 10 500÷23 800×100% = 44.12%
单价的敏感系数= 44.12%÷10% = 4.41
②单位变动成本增长 10%:
增加的营业利润= -14×10%×5 000 = -7 000(万元)
营业利润变动百分比= -7 000÷23 800×100% = -29.41%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 -29.41%÷10% = -2.94
③销量增长 10%:
增加的营业利润=(21 - 14)×5 000×10% = 3 500(万元)
营业利润变动百分比= 3 500÷23 800×100% = 14.71%
销量的敏感系数= 14.71%÷10% = 1.47
④固定成本增长 10%:
减少的营业利润= -11 200×10% = -1 120(万元)
营业利润变动百分比= -1 120÷23 800×100% = -4.71%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 -4.71%÷10% = -0.47
敏感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敏感系数的绝对值大于 1 的因素属于敏感因素,所以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属于敏感因素。
查看答案 - (2018)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 A、B、C 三种产品。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正在考虑通过筹资扩大产能。2018 年,公司长期债务10 000 万元,年利率 6%,发行在外普通股 1 000 万股,每股面值 1 元,无优先股。资料一:A、B、C 三种产品都需要通过一台关键设备加工,该设备是公司的约束资源,年加工能力 2 500 小时。假设 A、B、C 三种产品当年生产当年销售,年初、年末无存货,预计 2019 年 A、B、C 三种产品的市场正常销量及相关资料如表 17 所示。资料二: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 2019 年年初拟新增一台与约束资源相同的设备,需要筹集 10 000 万元。该设备新增年固定成本 600 万元,原固定成本总额 1 000 万元照常发生,现有两种筹资方案可供选择:方案 1:平价发行优先股筹资 6 000 万元,面值 100 元,票面股息率 10%;按每份市价 1 250 元发行债券筹资 4 000 万元,期限 10 年,面值 1 000 元,票面利率 9%。方案 2:平价发行优先股筹资 6 000 万元,面值 100 元,票面股息率 10%;按每股市价 10 元发行普通股筹资 4 000 万元。资料三:新增关键设备到位后,假设 A 产品尚有市场空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且剩余产能不能转移,公司拟花费 200 万元进行广告宣传,通过扩大 A产品的销量实现剩余产能的充分利用。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25%。(2018)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 A、B、C 三种产品。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正在考虑通过筹资扩大产能。2018 年,公司长期债务10 000 万元,年利率 6%,发行在外普通股 1 000 万股,每股面值 1 元,无优先股。资料一:A、B、C 三种产品都需要通过一台关键设备加工,该设备是公司的约束资源,年加工能力 2 500 小时。假设 A、B、C 三种产品当年生产当年销售,年初、年末无存货,预计 2019 年 A、B、C 三种产品的市场正常销量及相关资料如表 17 所示。资料二: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 2019 年年初拟新增一台与约束资源相同的设备,需要筹集 10 000 万元。该设备新增年固定成本 600 万元,原固定成本总额 1 000 万元照常发生,现有两种筹资方案可供选择:方案 1:平价发行优先股筹资 6 000 万元,面值 100 元,票面股息率 10%;按每份市价 1 250 元发行债券筹资 4 000 万元,期限 10 年,面值 1 000 元,票面利率 9%。方案 2:平价发行优先股筹资 6 000 万元,面值 100 元,票面股息率 10%;按每股市价 10 元发行普通股筹资 4 000 万元。资料三:新增关键设备到位后,假设 A 产品尚有市场空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且剩余产能不能转移,公司拟花费 200 万元进行广告宣传,通过扩大 A产品的销量实现剩余产能的充分利用。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25%。根据资料一,为有效利用现有的一台关键设备,计算公司 A、B、C 三种产品的生产安排优先顺序和产量,在该生产安排下,公司的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各是多少?
根据资料二,采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计算两个筹资方案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并判断公司应选择哪一个筹资方案。在该筹资方案下,公司的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每股收益各是多少?
结合要求(1)、(2)的结果,简要说明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资料三,计算并判断公司是否应利用该剩余产能。
① A 产品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2 - 1.2)÷1 = 0.8(万元 / 小时)
B 产品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4 - 1.6)÷2 = 1.2(万元 / 小时)
C 产品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6 - 3.5)÷2.5 = 1(万元 / 小时)
按照单位约束资源边际贡献大小排列,生产顺序为:B 产品、C 产品、A 产品。
A、B、C 三种产品在当年产销平衡,所以:B 产品的产量=销售量= 600(件);C 产品的产量=(2 500 - 600×2)÷2.5 = 520(件);由于没有剩余加工能力,A 产品的产量为 0 件。
②边际贡献=(4 - 1.6)×600 +(6 - 3.5)×520 = 2 740(万元)
息税前利润= 2 740 - 1 000 = 1 740(万元)
税前利润= 1 740 - 10 000×6% = 1 140(万元)
经营杠杆系数= 2 740÷1 740 = 1.57
财务杠杆系数= 1 740÷1 140 = 1.53
,①设两个筹资方案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为 EBIT,则:
[(EBIT - 10 000×6% - 4 000÷1 250×1 000×9%)×(1 - 25%) - 6 000×10%]÷1 000 =[(EBIT - 10 000×6%)×(1 - 25%)- 6 000×10%]÷(1 000 + 4 000÷10)
解得:EBIT = 2 408(万元)
预计息税前利润=(2 - 1.2)×400 +(4 - 1.6)×600 +(6 - 3.5)×1 000 - 1 000 - 600
= 2 660(万元)
因为预计息税前利润 2 660 万元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 2 408 万元,所以应该选择债务筹资,即方案 1。
②边际贡献=预计息税前利润+固定成本= 2 660 + 1 000 + 600 = 4 260(万元)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税前利润= 2 660 - 10 000×6% - 4 000÷1 250×1 000×9% - 6 000×10%÷(1 - 25%)= 972(万元)
经营杠杆系数= 4 260÷2 660 = 1.6
财务杠杆系数= 2 660÷972 = 2.74
每 股 收 益 =[(2 660 - 10 000×6% - 4 000÷1 250×1 000×9%)×(1 - 25%) - 6 000×10%]÷1 000 = 0.73(元 / 股)
,经营杠杆受固定经营成本和息税前利润的共同影响,新增设备后,固定经营成本的增长率大于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经营杠杆提高。财务杠杆受固定融资成本和息税前利润的共同影响,采用方案 1 进行筹资,固定融资成本(利息费用和优先股股息)的增长率大于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财务杠杆提高。,新增约束资源相同的设备后的年加工能力为 5 000 小时,按照市场正常销量生产后剩余的产能= 5 000 - 400×1 - 600×2 - 1 000×2.5 = 900(小时),剩余产能可以生产的 A 产品产量=900÷1 = 900(件),增加的息税前利润= 900×(2 - 1.2)- 200 = 520(万元)> 0,所以应利用该剩余产能。查看答案 - H 公司是一家高成长的公司,2024 年年末每股股票市价为 20 元,预期每股股利为 1.2 元,股利预期增长率为 6%。公司现在急需筹集资金 5 000 万元,有以下三个备选方案:方案 1:按照目前市价增发股票 250 万股。方案 2:平价发行 10 年期的长期债券。H 公司的信用级别为 AAA 级,目前上市交易的 AAA 级公司债券有 3 种。这 3 种公司债券及与其到期日接近的政府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如表 16 所示。方案 3:拟平价发行 10 年期的可转换债券,债券面值为每份 1 000 元,票面利率为 5%,每年年末付息一次,转换价格为 25 元;不可赎回期为 5 年,5 年后可转换债券的赎回价格为 1 050 元,此后每年递减 10 元。假设等风险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为 7%。H 公司是一家高成长的公司,2024 年年末每股股票市价为 20 元,预期每股股利为 1.2 元,股利预期增长率为 6%。公司现在急需筹集资金 5 000 万元,有以下三个备选方案:方案 1:按照目前市价增发股票 250 万股。方案 2:平价发行 10 年期的长期债券。H 公司的信用级别为 AAA 级,目前上市交易的 AAA 级公司债券有 3 种。这 3 种公司债券及与其到期日接近的政府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如表 16 所示。方案 3:拟平价发行 10 年期的可转换债券,债券面值为每份 1 000 元,票面利率为 5%,每年年末付息一次,转换价格为 25 元;不可赎回期为 5 年,5 年后可转换债券的赎回价格为 1 050 元,此后每年递减 10 元。假设等风险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为 7%。计算按方案 1 发行股票的资本成本。
计算按方案 2 发行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
根据方案 3,计算第 5 年年末每份可转换债券的底线价值,并计算按方案 3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
判断方案 3 是否可行并说明原因。如方案 3 不可行,请分别计算使方案可行的可转换债券票面利率、转换价格和发行价格的取值范围。
股票资本成本= 1.2÷20 + 6% = 12%,与公司新发行债券到期日相近的政府债券到期收益率为 3.6%,则:
无风险收益率= 3.6%
债券信用风险补偿率=[(6.5% - 3.4%)+(6.25% - 3.05%)+(7.5% - 3.6%)]÷3= 3.4%
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 3.6% + 3.4% = 7%
,第 5 年年末纯债券价值= 1 000×5%×(P/A,7%,5)+ 1 000×(P/F,7%,5)
= 918.01(元)
第 5 年年末预计股价= 20×(1 + 6%)5 = 26.76(元)
转换比率= 1 000÷25 = 40
第 5 年年末转换价值= 26.76×40 = 1 070.4(元)
第 5 年年末的底线价值为转换价值与纯债券价值二者之中较高者,即底线价值为 1 070.4 元。由于转换价值 1 070.4 元高于赎回价格 1 050 元,投资者会选择转换为普通股。
设可转换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为 R,则:
1 000×5%×(P/A,R,5)+ 1 070.4×(P/F,R,5)= 1 000
当 R = 6% 时:50×(P/A,6%,5)+ 1 070.4×(P/F,6%,5)= 1 010.53(元)
当 R = 7% 时:50×(P/A,7%,5)+ 1 070.4×(P/F,7%,5)= 968.21(元)
利用插值法解得:R = 6.25%
,普通股税前资本成本= 12%÷(1 - 25%)= 16%
可转换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应介于普通债券利率 7% 与普通股税前资本成本 16% 之间,才会被发行人和投资人同时接受。
由于可转换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 6.25% <等风险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 7%,因此该方案不可行。
改进意见:
①修改票面利率:
设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为 I,则:
当折现率为 7% 时:
1 000×I×(P/A,7%,5)+ 1 070.4×(P/F,7%,5)= 1 000
解得:I = 5.78%
当折现率为 16% 时:
1 000×I×(P/A,16%,5)+ 1 070.4×(P/F,16%,5)= 1 000
解得:I = 14.98%
票面利率应介于 5.78% ~ 14.98%,方案才可行。
②修改转换价格:
设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为 P 元,则:
当折现率为 7% 时:
1 000×5%×(P/A,7%,5)+ 1 000÷P×26.76×(P/F,7%,5)= 1 000
解得:P = 24(元)
当折现率为 16% 时:
1 000×5%×(P/A,16%,5)+ 1 000÷P×26.76×(P/F,16%,5)= 1 000
解得:P = 15.23(元)
转换价格应介于 15.23 ~ 24 元,方案才可行。
③修改发行价格:
设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价格为 M 元,则:
当折现率为 7% 时:
1 000×5%×(P/A,7%,5)+ 1 070.4×(P/F,7%,5)= M
解得:M = 968.21(元)
当折现率为 16% 时:
1 000×5%×(P/A,16%,5)+ 1 070.4×(P/F,16%,5)= M
解得:M = 673.33(元)
发行价格应介于 673.33 ~ 968.21 元,方案才可行。
查看答案 - 1
- 2
- 3
- 4
- 5
- 6
-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