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0日存货的移动平均单位成本=(6000+250×45)/(150+250)=43.125(元/件);12月15日发出存货后,剩余存货数量=150+250-300=100(件);12月20日存货的移动平均单位成本=(100×43.125+500×42) / (100+ 500) =42.1875(元/件);12月26日发出存货后剩余存货数量=100+500-400=200(件),12月末该产成品的账面余额=200×42.1875=8437.5(元)。

原来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修改后的最佳现金持有量=(2×全年现金需求总量×200/5%)1/2/(2×全年现金需求总量×100/10%)1/2=2;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变化情况=(修改后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原来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原来的最佳现金持有量=(1-2)/2=-0.5,即最佳现金持有量降低50%。

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为110万元(108+2),取得时确认债务重组损失=(120-10)-108=2(万元),出售前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10-110/10/12×(3+2×12+3)=82.5(万元),处置损益=100-82.5=17.5(万元),累计摊销金额=110/10/12×(3+2×12+3)=27.5(万元),该无形资产从取得到出售对甲公司利润总额累计影响金额=-2+17.5-27.5=-12(万元)。选项A正确。
甲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无形资产 (108+2)110
坏账准备 10
投资收益 2
贷:应收账款 120
银行存款 2
借:管理费用 27.5
贷:累计摊销 27.5
借:银行存款 100
累计摊销 27.5
贷:无形资产 110
资产处置损益17.5

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时,应将“应付债券”“其他权益工具”从借方结转掉,贷记“股本”“资本公积”等科目。

在修改日,企业应当按照所授予权益工具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将已取得的服务计入资本公积,同时终止确认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修改日已确认的负债,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选项C当选。

(1)2023年年末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800-800×2/10=640(万元),大于可收回金额为580万元,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640-580=6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为580万元。
(2)计税基础=800-800÷10=720(万元)。
(3)资产的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20-580=140(万元)。
(1)2023年末,设备的账面价值=145-145×2/5×6/12=116(万元);
(2)计税基础=145-145=0。
(3)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16-0=116(万元)。
长城公司收到企业所得税税款时,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单位:元):
借:银行存款1000000
贷:所得税费用1000000
2023年11月1日,向光明公司销售商品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等20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00×90%)18000000
预计负债(20000000×10%)20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000000×25%)500000
贷:所得税费用5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3500000
应收退货成本1500000
贷:库存商品15000000
借:所得税费用375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500000×25%)375000
2023年应纳税所得额=610[2023年会计利润总额]+140[事项(1)多提折旧80和减值60纳税调增]-116[事项(2)设备剩余价值纳税调减]+(200-150)[事项(4)退回部分对应的收入和成本之差纳税调增]+(700-660)[事项(5)未发放的工资薪金纳税调增]+(56.8-660×8%)[事项(5)超标职工教育经费纳税调增]-10[事项(6)免税股利纳税调减]=718(万元),2023年长江公司应交企业所得税=718×25%=179.5(万元)。
事项(1),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40×25%=35(万元);
事项(2),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16×25%=29(万元);
事项(4),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7.5万元;
事项(5),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00-660+56.8-660×8%=44(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1万元(44×25%)。
2023年长江公司递延所得税费用=-35+29-50+37.5-11=-29.5(万元);
2023年长江公司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当期收到退回的企业所得税税款=179.5-29.5-100=5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