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学习和成长维度常用的指标有新产品开发周期、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培训计划完成率等,选项A正确。选项B属于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指标,选项C、D属于顾客维度评价指标。


下列各项指标中,不属于关键绩效指标中动因类指标的是( )。
动因类指标是反映企业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单位生产成本、产量、销量、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选项C属于结果类指标。

根据平衡计分卡,着眼于解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的维度是( )。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财务维度其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顾客维度回答“顾客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学习和成长维度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的问题。

在使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业绩评价时,需要处理的平衡包括( )。
平衡计分卡中的“平衡”包括外部评价指标(如股东和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和内部评价指标(如内部经营过程、新技术学习等)的平衡;成果评价指标(如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如新产品投资开发等)的平衡;财务评价指标(如利润等)和非财务评价指标(如员工忠诚度、客户满意程度等)的平衡;短期评价指标(如利润指标等)和长期评价指标(如员工培训成本、研发费用等)的平衡。选项D错误。

A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简化的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考核办法进行业绩计量和评价,有关资料如下:
(1)2021年A公司的净利润为600万元,利息支出为468万元,研究与开发费用为1010万元。
(2)A公司2021年年末所有者权益为4200万元,年初所有者权益为3900万元,年末负债为3500万元,年初负债为2700万元,年末无息流动负债为950万元,年初无息流动负债为730万元,年末在建工程80万元,年初在建工程150万元。
(3)目前资本市场上等风险投资的权益成本为12%,税前净负债成本为8%。
要求:
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600+(468+1010)×(1-25%)=1708.5(万元)
平均所有者权益=(4200+3900)/2=4050(万元)
平均带息负债=(3500+2700-950-730)/2=2260(万元)
平均在建工程=(80+150)/2=115(万元)
调整后的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在建工程=4050+2260-115=6195(万元)
市场基础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12%×4050/(4050+2260)+8%×(1-25%)×2260/(4050+2260)=9.85%
2021年简化的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1708.5-6195×9.85%=1098.29(万元)

甲公司有A、B两个部门,A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1500万元,投资报酬率10%;B部门投资报酬率12%,剩余收益48万元。假设A部门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8%,B部门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10%,加权平均税后资本成本6%,企业所得税税率25%。假设没有需要调整的项目。
要求:
A部门的剩余收益=10%×1500-1500×8%=30(万元)
48=平均净经营资产×12%-平均净经营资产×10%
解得:平均净经营资产=2400(万元)
A部门的经济增加值=1500×10%×(1-25%)-1500×6%=22.5(万元)
B部门的经济增加值=2400×12%×(1-25%)-2400×6%=72(万元)
两者联系:经济增加值和剩余收益均与投资报酬率相联系。剩余收益业绩评价旨在设定部门投资的最低报酬率,防止部门利益伤害整体利益。经济增加值旨在使经理人员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报酬,促进股东财富最大化。
两者区别:①计算方法不同。部门剩余收益通常使用部门的税前营业利润和部门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计算;部门经济增加值使用部门税后净营业利润和加权平均税后资本成本计算,并对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占用进行调整。
②功能作用不同。当税金是重要因素时,经济增加值比剩余收益可以更好地反映部门盈利能力。
③计算依据不同。经济增加值与公司的实际资本成本相联系,因此是基于资本市场的计算方法;剩余收益使用的部门要求的报酬率,主要考虑管理要求以及部门个别风险的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