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项C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023年1月1日,B公司为其100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万份现金股票增值权,这些人员从2023年1月1日起必须在该公司连续服务3年,即可自2025年12月31日起根据股价的增长幅度获得现金,该增值权应在2026年12月31日之前行使完毕。B公司2023年12月31日计算确定的应付职工薪酬的余额为200万元。税法规定,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形成的应付职工薪酬,实际支付时可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不考虑其他因素,2023年12月31日,该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为( )万元。
该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200-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200=0。

下列各项负债中,其计税基础为零的是( )。
选项A和选项B不影响损益,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等;选项C,税法允许在以后实际发生时税前列支,即其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0;选项D,税法不允许在以后实际发生时税前列支,即其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0)=账面价值。

甲公司于2022年12月31日取得某项固定资产,其初始入账价值为42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税法规定,对于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与会计估计相同。不考虑其他因素,则2024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为( )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2023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4200-4200×2/20=3780(万元),2024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3780-3780×2/20=3402(万元)。

甲公司是一家制造型企业,2024年研究开发一项新型技术且于当期已达到预定用途转入无形资产核算。甲公司当期开发阶段形成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150万元,假定甲公司当期摊销无形资产30万元。税法摊销方法、摊销年限和残值与会计相同。税法规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当期期末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 )万元。
甲公司当期期末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150-30=12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甲公司该项研发活动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所以计税基础=120×200%=240(万元)。

甲公司2024年1月1日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0万元,因本期销售结转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2024年12月31日存货成本为9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70万元。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在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不考虑其他因素,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2024年12月31日存货成本为9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7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20万元,本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10-2)=12(万元),存货账面价值=90-20=70(万元),存货计税基础为成本90万元,选项A、B和D正确,选项C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