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产品直接人工工时= 2×3 000 = 6 000(小时)
Y 产品直接人工工时= 1.5×6 000 = 9 000(小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 1 800 000÷(6 000 + 9 000)= 120(元 / 小时)
X 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120×6 000 = 720 000(元)
X 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 720 000÷3 000 = 240(元 / 个)
X 产品的单位成本= 60 + 2×50 + 240 = 400(元 / 个)
Y 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120×9 000 = 1 080 000(元)
Y 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 1 080 000÷6 000 = 180(元 / 个)
Y 产品的单位成本= 50 + 1.5×30 + 180 = 275(元 / 个)
①材料检查作业成本分配率= 300 000÷15 000 = 20(元 / 千克)
X 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检查作业成本= 20×9 000 = 180 000(元)
Y 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检查作业成本= 20×6 000 = 120 000(元)
②设备调控作业成本分配率= 200 000÷40 = 5 000(元 / 次)
X 产品应分配的设备调控作业成本= 5 000×30 = 150 000(元)
Y 产品应分配的设备调控作业成本= 5 000×10 = 50 000(元)
③机器运行作业成本分配率= 1 000 000÷25 000 = 40(元 / 小时)
X 产品应分配的机器运行作业成本= 40×10 000 = 400 000(元)
Y 产品应分配的机器运行作业成本= 40×15 000 = 600 000(元)
④成品检验作业成本分配率= 300 000÷3 000 = 100(元 / 分钟)
X 产品应分配的成品检验作业成本= 100×1 500 = 150 000(元)
Y 产品应分配的成品检验作业成本= 100×1 500 = 150 000(元)
⑤ X 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总额= 180 000 + 150 000 + 400 000 + 150 000 = 880 000(元)
X 产品单位作业成本= 880 000÷3 000 = 293.33(元 / 个)
X 产品单位成本= 60 + 2×50 + 293.33 = 453.33(元 / 个)
Y 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总额= 120 000 + 50 000 + 600 000 + 150 000 = 920 000(元)
Y 产品单位作业成本= 920 000÷6 000 = 153.33(元 / 个)
Y 产品的单位成本= 50 + 1.5×30 + 153.33 = 248.33(元 / 个)
优点:①成本计算更准确,减少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决策的误导。②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更有效。③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局限性:①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②不符合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③确定成本动因比较困难。④不利于通过组织控制进行管理控制。











          或Ctrl+D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