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不定项选择题]根据《刑法》规定,下列犯罪中不得假释的有(  )。
  • A.乙,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 B.丁,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 C.甲,系累犯
  • D.戊,因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 E.丙,因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本题来源:真题卷(二) 点击去做题
答案解析
答案: A,C,E
答案解析: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立即查看答案
立即咨询
拓展练习
第1题
答案解析
答案: A
答案解析:不真正义务,是指在债之关系中,为使“己方”权利或利益完全实现。不真正义务并非向“对方”承担的义务,违反该义务不会向“对方”承担责任,只是“己方”遭受不利。本题中,因第三人主张权利,致使承租人不能对租赁物使用、收益的,承租人可以请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第三人主张权利的,承租人应当及时通知出租人。若承租人没有“及时通知”出租人,只会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即继续支付租金,但又不能对租赁物使用、收益)。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单选题]根据《民法典》规定,下列关于撤销权除斥期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因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撤销权除斥期间为1年
  • B.因受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撤销权除斥期间为1年
  • C.因受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撤销权除斥期间为90日
  • D.上述撤销权除斥期间自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算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撤销权作为形成权,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1)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选项A、C)

(2)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选项B、D)

(3)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4)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单选题]下列公司股东出资方式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 A.以可以估价并能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出资
  • B.以劳务作价出资
  • C.以出质的股权出资
  • D.以商誉作价出资
答案解析
答案: A
答案解析: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不定项选择题]《民法典》第129条规定:“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下列关于事实行为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规定
  • B.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C.事实行为依据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相应效力
  • D.事实行为能引起民事权利的产生,但不能引起民事权利的消灭
  • E.事实行为成就时即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
答案解析
答案: A,B,E
答案解析:

选项A、C,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规定,与行为人意思表示无关。

选项B,因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规定,无须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因此法律对行为主体资格并无严格要求,即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皆可实施事实行为。

选项D、E,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答案解析
[要求1]
答案解析:

逃避缴纳税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10%以上,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行政处罚的;

(2)纳税人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10%以上。本题中纳税人逃税数额虽达到起刑标准,但经税务局稽查局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风华公司补缴税款,按规定缴纳滞纳金并接受处罚,并且风华公司没有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也未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所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要求2]
答案解析:

选项B、D,《刑法修正案(七)》将“偷税”修改为“逃税”后,现《刑法》中已无“偷税罪”罪名。

选项A、D、E,纳税人的逃税数额达到起刑标准,若不补缴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罚款处罚的,将以逃税罪追究刑事责任,税务局稽查局应向公安机关移送该涉嫌犯罪案件。

[要求3]
答案解析:单位负责人(赵某)作出犯罪决定,通过直接责任人员(徐某)加以实施,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是单位犯罪。单位犯逃税罪的,实行双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要求4]
答案解析:逃税罪在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
点此查看答案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