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搜题 /  试题详情
题目
[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情况中,企业应当将发行的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的有(      )。
  • A.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合同,且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 B.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合同,且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不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 C.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合同,并且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
  • D.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合同,但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衍生工具合同除外
答案解析
答案: B,C
答案解析: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结算该金融工具的,如该金融工具为非衍生工具,不包括交付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是权益工具;如为衍生工具,企业只能通过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结算该金融工具的,发行方应当将其分类为权益工具,选项 B、C 当选。
查看答案
本题来源:第十三章 奇兵制胜(章节练习)(2024)
去题库练习
拓展练习
第1题
[单选题]甲公司将一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在重分类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 100 万元,其账面余额为 85 万元(持有期间计提减值准备 2 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在重分类日应进行的会计处理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按 85 万元入账
  • B.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按 83 万元入账
  • C.应确认其他综合收益 17 万元
  • D.应确认投资收益 15 万元
答案解析
答案: C
答案解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在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因此,该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应按 100 万元入账,应确认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100 -(85 - 2)= 17(万元),选项 C 当选。速记: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计提的减值准备。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金融工具符合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有(       )。
  • A.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 B.利率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200 基点”的贷款
  • C.利率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向上浮动 20%”的贷款
  • D.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权投资
答案解析
答案: B,D
答案解析:利率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200 基点”的贷款、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权投资均符合本金加利息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选项 B、D 当选;对于指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不符合在特定日期产生的合同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支付,选项 A 不当选;利率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向上浮动 20%”的贷款不符合本金加利息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选项 C 不当选。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金融负债的有(       )。
  • A.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应支付职工的工资
  • B.应交所得税
  • C.按照销售合同的约定预收的销售款 
  • D.应付债券
答案解析
答案: A,B,C
答案解析: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应支付职工的工资,即应付职工薪酬,未形成另一方的金融资产,选项 A 当选;应交所得税不涉及合同,非合同负债不属于金融工具中的金融负债,选项 B当选;按照销售合同的约定预收的销售款所产生的负债将来是用存货等偿还,因此不属于金融负债,选项 C 当选;应付债券属于金融负债,选项 D 不当选。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不定项选择题]甲银行与乙银行签订商业贷款转售协议,根据协议约定,甲银行将本金为 5 000 万元,年利率为 5%,贷款期限为 10 年的贷款组合出售给乙银行,售价为 5 100 万元。此贷款由甲银行担保本金的 30%,实际贷款损失超过担保金额部分由乙银行自行承担。转移日,该笔贷款(含担保)的公允价值为 5 700 万元,其中担保公允价值为 600 万元。甲银行没有保留该笔贷款的管理及服务权。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有(      )。
  • A.甲银行应终止确认贷款 5 000 万元 
  • B.甲银行应确认继续涉入资产 1 500 万元
  • C.甲银行应确认继续涉入负债 2 100 万元
  • D.甲银行应确认处置损益 100 万元
答案解析
答案: A,B,C
答案解析:

由于该笔贷款的账面价值为 5 000 万元,提供的担保金额为 1 500(5 000×30%)万元,甲银行应按 1 500 万元继续确认此笔贷款;由于担保的公允价值为 600 万元,甲银行确认相关负债的金额为 2 100(1 500 + 600)万元,终止原来的贷款 5 000 万元;确认处置损益 -500(5 100 - 600 - 5 000)万元,选项 A、B、C 当选,选项 D 不当选。转移日相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5 100

       继续涉入资产 1 500

       贷款处置损益 500

  贷:贷款 5 000

         继续涉入负债 2 100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组合题]

2020 年 7 月 10 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以 2 600 万元的价格受让乙公司所持丙公司 2% 股权。同日,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股权转让款 2 600 万元;丙公司的股东变更手续办理完成。受让丙公司股权后,甲公司将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2020 年 8 月 5 日,甲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丁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 100 万股(占丁公司发行在外有表决权股份的 1%),支付价款 2 200 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 1 万元。根据丁公司股票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及管理丁公司股票的业务模式,甲公司将购入的丁公司股票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核算。

2020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所持上述丙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为 2 800 万元,所持上述丁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为 2 700 万元。

2021 年 5 月 6 日,丙公司股东会批准利润分配方案,向全体股东共计分配现金股利 500 万元。2021 年 7 月 12 日,甲公司收到丙公司分配的股利 10 万元。

2021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所持上述丙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为 3 200 万元,所持上述丁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为 2 400 万元。2022 年 9 月 5 日,甲公司将所持丙公司 2% 股权予以转让,取得款项 3 300 万元。2022 年12 月 4 日,甲公司将所持上述丁公股票全部出售,取得款项 2 450 万元。

其他资料:(1)甲公司对丙公司和丁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2)甲公司按实现净利润的 10% 计提法定盈余公积,不计提任意盈余公积;(3)不考虑税费及其他因素。

答案解析
[要求1]
答案解析:

2020 年 7 月 10 日: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 2 600

    贷:银行存款 2 600

2020 年 12 月 31 日: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200

    贷:其他综合收益 200

2021 年 5 月 6 日:

借:应收股利 10

    贷:投资收益 10

2021 年 7 月 12 日:

借:银行存款 10

    贷:应收股利 10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400

   贷:其他综合收益 400

2022 年 9 月 5 日:

借:银行存款 3 300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 2 600

                                       ——公允价值变动 600

           盈余公积 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

借:其他综合收益 600

    贷:盈余公积 6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40

[要求2]
答案解析:

2020 年 8 月 5 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 200

       投资收益 1

    贷:银行存款 2 201

2020 年 12 月 31 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

2022 年 12 月 4 日:

借:银行存款 2 45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 200

                                    ——公允价值变动 200

           投资收益 50

[要求3]
答案解析:对 2022 年度净利润的影响= 2 450 - 2 400 = 50(万元);对 2022 年 12 月 31 日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50 +(3 300 - 3200)= 150(万元)。
点此查看答案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