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公司外部融资需求量=8000×20%×(50%-30%)-8 000×(1+20%)×10%×30%=32(万元)。


甲公司2020年1月1日购入面值为2 000万元的债券,实际支付价款2 078.98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的票面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5%,实际利率4%,每年12月31日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甲公司将其作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核算。则2021年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万元。
2020年1月1日债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2 078.98+10=2 088.98(万元);2020年年末债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 088.98×(1+4%)-2 000×5%=2 072.54(万元);2021年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 072.54×4%=82.9(万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2020年1月1日
借:债权投资 —— 成本2 000
—— 利息调整88.98
贷:银行存款2 088.98
2020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2 000×5%)100
贷:投资收益(2 088.98×4%)83.56
债权投资 —— 利息调整16.44
2021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2 000×5%)100
贷:投资收益(2 072.54×4%)82.90
债权投资 —— 利息调整17.10

2021年6月10日,甲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支付价款420万元。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无残值,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按照税法规定该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按4年计提折旧。甲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则2021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 )万元。
2021年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20-420×6÷(1+2+3+4+5+6)×6÷12=360(万元),计税基础=420-420÷4×6÷12=367.5(万元),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67.5-360)×25%=1.875(万元)。

甲公司2021年12月31日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确认了2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4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甲公司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为250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2021年度利润表“所得税费用”项目应列报的金额为( )万元。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对应科目为其他综合收益,不计入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250+(0-20)=230(万元)。

甲公司经营连锁面包店,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3%。2021年甲公司向客户销售了100万元的储值卡,客户可在甲公司经营的任何一家门店使用储值卡进行消费。根据历史经验,甲公司预期客户购买的储值卡中将有大约相当于储值卡面值金额5%(即5万元)的部分不会被消费。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客户使用该储值卡消费的金额为40万元。在客户使用储值卡消费时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若上述金额均为含税价,则甲公司2021年度应确认的收入为( )万元。
甲公司2021年度应确认的收入=40÷(1-5%)÷(1+13%)=37.26(万元)。

甲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2022年5月,甲公司发现,公司2021年12月31日将成本为530万元的W库存商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为430万元,实际应为230万元。对此项差错,甲公司应调减2022年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期初余额的金额为( )万元。
应调减未分配利润的金额=[(530-230)-(530-430)]×(1-25%)×(1-10%)=13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