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动性流动资产大于短期金融负债,甲公司采用的是保守型营运资本筹资政策,选项A正确;保守型营运资本筹资政策,在营业低谷时的易变现率大于1,在营业高峰时的易变现率小于1,选项B、C错误;保守型营运资本筹资政策下,长期资金来源满足部分波动性流动资产,而淡季的时候,不存在波动性流动资产,因此这部分资金就会闲置下来,形成闲置资金,选项D正确。

根据“5C”系统原理,在确定信用标准时,应掌握客户能力方面的信息。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客户“能力”的是( )。
所谓“5C”系统,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能力指顾客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A是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

甲公司全年销售额为720万元(一年按360天计算),信用政策是“1/20,n/30”,平均有60%的顾客(按销售额计算)享受现金折扣优惠,没有顾客逾期付款。甲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是( )万元。
平均收现期=20×60%+30×40%=24(天)。
应收账款年平均余额=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720/360×24=48(万元)。

下列考核指标中,属于投资中心的考核范围的有( )。
投资中心的考核范围包括成本、收入、利润和投资效果,选项A属于成本相关考核指标,选项B属于利润相关指标,选项C、D属于投资效果相关指标。

甲公司在生产经营淡季,需占用1800万元的流动资产(全部为经营性资产)和2850万元的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高峰期,会额外增加800万元的季节性存货需求。企业目前有两种营运资本筹资方案。
方案1:权益资本、长期债务和经营性流动负债始终保持在5100万元,其余靠短期借款提供资金来源。
方案2:权益资本、长期债务和经营性流动负债始终保持在4350万元,其余靠短期借款提供资金来源。
要求:
营业低谷时易变现率=(5100-2850)/1800=125%
营业高峰时易变现率=(5100-2850)/(1800+800)=86.54%
营业低谷时的易变现率大于1,所以甲公司采取的是保守型的营运资本筹资策略。
营业低谷时的易变现率=(4350-2850)/1800=83.33%
营业高峰时的易变现率=(4350-2850)/(1800+800)=57.69%
营业低谷时的易变现率小于1,所以甲公司采取的是激进型的营运资本筹资策略。
方案1筹资风险小,但资本成本高,收益低;方案2筹资风险大,但资本成本低,收益高。

甲公司生产中使用的X零件既可自行制造也可外购取得。如果自制,单位生产成本为20元,每次生产准备成本为40元,每日生产量为45件。如果外购,购入单价为18元,从发出订单到货物到达需要10天时间,一次订货成本60元。外购零件时可能延迟交货,延迟的时间和概率如下:
假设该零件全年共需耗用5400件,单位储存变动成本为5元,单位缺货成本为4元,一年按360天计算。建立保险储备时,最小增量为15件。
要求:
零件每日需要量=5400/360=15(件)
自制情况下的最低总成本=20×5400+=109200(元)
外购情况下的最低总成本=18×5400+=99000(元)
不考虑缺货的影响,外购总成本低于自制总成本,甲公司应选择外购方案。
外购的经济订货批量==360(件)
一年订货次数=5400/360=15(次)
①如果不设置保险储备量,则:
每次订货的缺货数量=15×0.3+15×2×0.15+15×3×0.05=11.25(件)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4×11.25×15+0×5=675(元)
②如果设置保险储备量15件,则:
每次订货的缺货数量=15×0.15+15×2×0.05=3.75(件)
(提示:如果设置15件保险储备量,当到货延迟天数为1天时,不会发生缺货;当到货延迟天数为2天时,会产生一天的缺货量,即缺货15件;当到货延迟天数为3天时,会产生两天的缺货量,即缺货15×2件。)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4×3.75×15+15×5=300(元)
③如果设置保险储备量30件,则:
每次订货的缺货数量=15×0.05=0.75(件)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4×0.75×15+30×5=195(元)
④如果设置保险储备量45件,
每次订货的缺货数量=0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4×0×15+45×5=225(元)
保险储备量为30件时,与保险储备量相关的总成本最低,即最佳保险储备量为30件。
外购情况下的最低总成本=购置成本+与批量相关成本+与保险储备量相关的总成本=99000+195=9919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