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会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减少的有(    )。【25考季调整】
  • A.实际发生坏账
  • B.收回应收账款
  • C.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 D.收回已转销的应收账款
本题来源:第三章 第3节 应收及预付款项 点击去做题
答案解析
答案: B,C
答案解析: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坏账准备,坏账准备是资产的备抵科目,贷增借减。

选项A,实际发生坏账,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同时减少,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不变: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选项B,收回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减少:

借:银行存款等

  贷:应收账款

选项C,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坏账准备增加,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减少: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选项D, 收回已转销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不变,坏账准备不变,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不变: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综上所述,选项BC符合题意。


知识点拓展

坏账准备的相关会计处理:



立即查看答案
立即咨询
拓展练习
第1题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为购买方代垫的运杂费,后期会从购买方收回,故应确认为应收账款,该企业确认的应收账款=60×(1+13%)+2=69.8(万元)。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 69.8

  贷:主营业务收入  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8

    银行存款 2


【知识点拓展】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单选题]如果企业预付款项业务不多且未设置“预付账款”科目,企业预付给供应商的采购款项,应记入(  )。
  • A.“应收账款”科目的借方
  • B.“应付账款”科目的贷方
  • C.“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
  • D.“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如果企业预付款项业务不多且未设置“预付账款”科目,企业预付给供应商的采购款项,应记入“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核算。


【知识点拓展】

企业应当设置“预付账款”科目核算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该科目所对应账户的借方登记预付的款项及补付的款项,贷方登记收到所购物资的金额及收回多付款项的金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实际预付的款项;如果期末余额在贷方,则反映企业应付或应补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科目,而将预付的款项通过“应付账款”科目(借方)核算。


[注意]

“收对收,付对付,资产为借,负债为贷。”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单选题]资产负债表日,经减值测试,企业应收账款账面价值高于其预计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应计入(    )。
  • A.“信用减值损失”科目的贷方
  • B.“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
  • C.“管理费用”科目的借方
  • D.“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期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高于预计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应计提坏账准备,借记“信用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答案解析
答案: C
答案解析:

预计信用减值损失=应收款项的账面余额-预计可收回金额。期末“坏账准备”科目应有余额=预计信用减值损失=1 200-1 100=100(万元),目前坏账准备”科目已有余额150万元,应当计提坏账准备=100-150= - 50(万元),选项C正确。


知识点拓展

1.应收款项预计信用减值损失通常按照应收款项的账面余额和预计可收回金额的差额确定。

2.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的坏账准备金额-+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

=应收款项的期末余额×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


[注意]

1.若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为正数,则应补提;若为负数,则应冲回

2.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单选题]企业已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确实无法收回,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作为坏账转销时,应编制的会计分录是(    )。
  • A.借记“信用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 B.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 C.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 D.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信用减值损失”科目
答案解析
答案: C
答案解析:企业已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确实无法收回,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作为坏账转销时,应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点此查看答案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