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成本动因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

在作业成本法下,只要是能够追溯到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均属于直接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某些间接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就会成为直接成本,所以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间接成本范围会小于传统成本计算法。

从成本结构看,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他们若使用单一的分配率,成本信息的扭曲会比较严重,选项B错误。

品种级作业是指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例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艺规程规定、工艺改造、产品更新等。选项A是单位级作业,选项B是批次级作业。

直接人工工时合计=32000+68000=100000(小时)
间接成本分配率=3300×10000/100000=330(元/小时)
分配给A产品的间接成本=330×32000=10560000(元)
单位A产品的间接成本=10560000/5000=2112(元/台)
单位A产品息税前利润=5100-2800-2112=188(元/台)
分配给B产品的间接成本=330×68000=22440000(元)
单位B产品的间接成本=22440000/16000=1402.5(元/台)
单位B产品息税前利润=3200-1600-1402.5=197.5(元/台)
调整次数分配率=500×10000/500=10000(元/次)
机器工时分配率=2500×10000/125000=200(元/小时)
包装数量分配率=300×10000/30000=100(元/个)
①分配A产品间接成本:
调整次数成本=10000×300=3000000(元),调整次数单位成本=3000000/5000=600(元/台)
机器工时成本=200×25000=5000000(元),机器工时单位成本=5000000/5000=1000(元/小时)
包装数量成本=100×12000=1200000(元),包装数量单位成本=1200000/5000=240(元/个)
A产品单位间接成本=600+1000+240=1840(元)
单位A产品息税前利润=5100-2800-1840=460(元/台)
②分配B产品间接成本:
调整次数成本=10000×200=2000000(元),调整次数单位成本=2000000/16000=125(元/台)
机器工时成本=200×100000=20000000(元),机器工时单位成本=20000000/16000=1250(元/小时)
包装数量成本=100×18000=1800000(元),包装数量单位成本=1800000/16000=112.5(元/个)
B产品单位间接成本=125+1250+112.5=1487.5(元)
单位B产品息税前利润=3200-1600-1487.5=112.5(元/台)

计算说明:
分配直接材料费用的约当产量=1800+1000=2800(件)
分配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约当产量=1800+1000×60%=2400(件)
半成品发出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400×127.5+180000)/(400+1800)=105(元)
计算说明:
设备调整作业分配率(即单位作业成本)=30000/(10+5)=2000(元/批)
加工检验作业分配率(即单位作业成本)=2400000/(1000+500)=1600(元/件)
计算说明:
A产品中半成品成本转入=105×1000=105000(元)
B产品中半成品成本转入=105×500=52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