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浪水泥公司成立于 1997 年,主要从事水泥及其熟料的生产和销售,2002 年 2 月成功上市。海浪水泥总部坐落于 A 省。A 省是全国水泥生产主要原材料石灰石储量第二大的省份,且石灰石质量较高。海浪水泥凭借先天条件坐拥原材料成本和质量优势。水泥产品体积大、单位重量价值低,而且其资源点和消费点的空间不匹配,这些是造成水泥行业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海浪水泥利用自身位居长江附近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推行其他水泥企业难以复制的“T 型”战略布局:在拥有丰富石灰石资源的区域建立 大规模生产的熟料基地,利用长江的低成本水运物流,在长江沿岸拥有大容量水泥消费的城市群建立粉磨厂,形成“竖端”熟料基地 + 长江水运、“横端”粉磨厂深入江、浙、沪等地市场的“T 型”生产和物流格局,改变了之前通过“中小规模水泥工厂 + 公路运输 + 工地”的生产物流模式,解决了长江沿岸城市石灰石短缺与当地水泥消耗量大之间的矛盾。
海浪水泥不断完善“T 型”战略布局,率先在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低投资、国产化的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标志着中国水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确保公司为市场提供规模可观的低价高质产品;公司在沿江、沿海建造了多个万吨级装卸水泥和熟料的专用码头,着力建设或租赁中转库等水路上岸通道;集团设立了物流公司和物流调试中心;公司强化对终端销售市场的开拓,推行中心城市一体化销售模式,在各区域市场建立贸易平台;公司物流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 GPS 和 GIS 为核心的物流调度信息系统实现了一体化、可视化的管理。通过“T 型”战略的实施,海浪水泥进一步巩固了其“资源——生产——物流——市场”的产业链优势。2018 年海浪水泥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70.50%,净利润同步增长 88.05%,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营业收入增长幅度。
海浪水泥的竞争优势:
①有形资源。“海浪水泥凭借先天条件坐拥原材料成本和质量优势”“海浪水泥利用自身位居长江附近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推行其他水泥企业难以复制的‘T 型’战略布局”“率先在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低投资、国产化的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在沿江、沿海建造了多个万吨级装卸水泥和熟料的专用码头,着力建设或租赁中转库等水路上岸通道;集团设立了物流公司和物流调试中心”。
②无形资源。“率先在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低投资、国产化的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标志着中国水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公司强化对终端销售市场的开拓,推行中心城市一体化销售模式,在各区域市场建立贸易平台;公司物流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 GPS 和 GIS 为核心的物流调度信息系统实现了一体化、可视化的管理”。海浪水泥资源“不可模仿性”的主要形式:
①物理上独特的资源。“海浪水泥凭借先天条件坐拥原材料成本和质量优势”“海浪水泥利用自身位居长江附近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推行其他水泥企业难以复制的‘T 型’战略布局”。
②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资源。“通过‘T 型’战略的实施,海浪水泥进一步巩固了其‘资源——生产——物流——市场’的产业链优势”。
海浪水泥企业能力如下:
①研发能力。“率先在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低投资、国产化的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标志着中国水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确保公司为市场提供规模可观的低价高质产品”。
②生产管理能力。“‘T 型’生产和物流格局,改变了之前通过‘中小规模水泥工厂 + 公路运输 +工地’的生产物流模式,解决了长江沿岸城市石灰石短缺与当地水泥消耗量大之间的矛盾”“通过‘T 型’战略的实施,海浪水泥进一步巩固了其‘资源——生产——物流——市场’的产业链优势”。
③营销能力。
a. 产品竞争能力。“海浪水泥凭借先天条件坐拥原材料成本和质量优势”“确保公司为市场提供规模可观的低价高质产品”。
b. 销售活动能力。“公司强化对终端销售市场的开拓,推行中心城市一体化销售模式,在各区域市场建立贸易平台;公司物流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 GPS 和 GIS 为核心的物流调度信息系统实现了一体化、可视化的管理”。
c. 市场决策能力。“积极推行其他水泥企业难以复制的‘T 型’战略布局”“率先在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低投资、国产化的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海浪水泥不断完善‘T 型’战略布局”。
④财务能力。“2018 年海浪水泥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70.50%,净利润同步增长88.05%,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营业收入增长幅度”。
⑤组织管理能力。“积极推行其他水泥企业难以复制的‘T 型’战略布局”“海浪水泥不断完善‘T 型’战略布局”。

主营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品研发和生产的益强公司于2003 年成立。这是一家由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自一手创办并控制的家族式企业。
2010 年 11 月益强公司挂牌上市。在资本市场获得大额融资的同时,益强公司开始了激进的扩张之路。从横向看,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益强公司在欧美多个国家投资或设立子公司;从纵向看,益强公司布局光伏全产业链,实施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由产业中游的组件生产,延伸至上游的硅料和下游的电站领域。益强公司还大举投资房地产、炼油、水处理和 LED 显示屏等项目。
为了支持其扩张战略,益强公司多方融资。公司上市仅几个月便启动第二轮融资计划——发行债券,凭借建设海外电站的愿景,通过了管理部门的审批,发行 10 亿元的“益强债”,票面利率为 8.98%,在当年新发债券中利率最高。自2011 年 2 月起,李自及其女儿李丽陆续以所持股份作抵押,通过信托融资约 9.7亿元,同时益强公司大举向银行借债。李自还发起利率高达 15% 的民间集资。这样,益强公司在上市后三年内,通过各种手段融资近 70 亿元。
受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和 2011 年欧债危机影响,欧美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光伏补贴,光伏产品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随后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光伏企业出口遭受重创。而全行业的非理性发展已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间开始以价格战展开恶性竞争,利润急速下降,甚至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益强公司仍执着于多方融资扩大产能,致使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同时,在海外大量投资电站致使公司的应收账款急速增加。欧盟经济低迷,海外客户还款能力下降,欧元汇率下跌。存货跌价损失、汇兑损失、坏账准备的计提使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益强公司出现大额亏损。公司把融资筹措的大量短期资金投放于回款周期很长的电站项目,投资回报期和债务偿付期的错配使公司的短期还款压力巨大,偿债能力逐年恶化。2010 年公司的流动比率为3.165,到了 2013 年只有 0.546。公司资金只投不收的模式使现金流很快枯竭。2012 年和 2013 年多家银行因贷款逾期、供应商因货款清偿事项向益强公司提起诉讼,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深陷债务危机。益强公司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在原定付息日支付公司债券利息 8 980 万元,成为国内债券市场上第一家违约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打破了公募债券刚性兑付的神话。
2014 年 5 月益强公司因上市后连续三年亏损被 ST 处理,暂停上市。仅仅三年多的时间,益强公司就从一家市值百亿元的上市公司深陷债务违约危机导致破产重组。
益强公司上市后所面对的市场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①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带来的风险。“受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和 2011 年欧债危机影响,欧美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光伏补贴,光伏产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随后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光伏企业出口遭受重创。而全行业的非理性发展已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
②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风险。“欧盟经济低迷,海外客户还款能力下降”。
③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欧元汇率下跌。存货跌价损失、汇兑损失……使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益强公司出现大额亏损”。
④潜在进入者、竞争者、替代品的竞争带来的风险。“而全行业的非理性发展已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间开始以价格战展开恶性竞争,利润急速下降,甚至亏损”。
益强公司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①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为了支持其战略扩张,益强公司多方融资。公司上市仅几个月便启动第二轮融资计划——发行债券,凭借建设海外电站的愿景,通过了管理部门的批准,发行 10 亿元的‘益强债’,票面利率为 8.98%,在当年新发债券利率最高。自 2011 年 2 月起,李自及其女儿李丽陆续以所持股份作抵押,通过信托融资约 9.7 亿元,同时益强公司大举向银行借债。李自还发起了利率高达 15%的民间集资。这样,益强公司在上市后三年内,通过各种手段融资近 70 亿元”。
②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在这种情况下,益强公司仍执着于多方融资扩大产能,致使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同时,在海外大量投资电站致使公司的应收账款急速增加。欧盟经济低迷,海外客户还款能力下降,欧元汇率下跌。存货跌价损失、汇兑损失、坏账准备的计提使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益强公司出现大额亏损”。
③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公司把融资筹措的大量短期资金投放于回款周期很长的电站项目,投资回报期和债务偿付期的错配使得公司的短期还款压力巨大,偿债能力逐年恶化。2010 年公司的流动比率为 3.165,到了 2013 年只有 0.546。公司资金只投不收的模式使现金流很快枯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