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主营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品研发和生产的益强公司于2003 年成立。这是一家由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自一手创办并控制的家族式企业。
2010 年11 月益强公司挂牌上市。在资本市场获得大额融资的同时,益强公司开始了激进的扩张之路。从横向看,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益强公司在欧美多个国家投资或设立子公司;从纵向看,益强公司布局光伏全产业链,实施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由产业中游的组件生产,延伸至上游的硅料和下游的电站领域。益强公司还大举投资房地产、炼油、水处理和LED 显示屏等项目。
为了支持其扩张战略,益强公司多方融资。公司上市仅几个月便启动第二轮融资计划——发行债券,凭借建设海外电站的愿景,通过了管理部门的审批,发行10 亿元的“益强债”,票面利率为8.98%,在当年新发债券中利率最高。自2011 年2 月起,李自及其女儿李丽陆续以所持股份作抵押,通过信托融资约9.7 亿元,同时益强公司大举向银行借债。李自还发起利率高达15% 的民间集资。这样,益强公司在上市后三年内,通过各种手段融资近70 亿元。
受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 年欧债危机影响,欧美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光伏补贴,光伏产品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随后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内光伏企业出口遭受重创。而全行业的非理性发展已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间开始以价格战展开恶性竞争,利润急速下降,甚至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益强公司仍执着于多方融资扩大产能,致使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同时,在海外大量投资电站致使公司的应收账款急速增加。欧盟经济低迷,海外客户还款能力下降,欧元汇率下跌。存货跌价损失、汇兑损失、坏账准备的计提使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益强公司出现大额亏损。公司把融资筹措的大量短期资金投放于回款周期很长的电站项目,投资回报期和债务偿付期的错配使公司的短期还款压力巨大,偿债能力逐年恶化。2010 年公司的流动比率为3.165,到了2013 年只有0.546。公司资金只投不收的模式使现金流很快枯竭。2012 年和2013 年多家银行因贷款逾期、供应商因货款清偿事项向益强公司提起诉讼,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深陷债务危机。益强公司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在原定付息日支付公司债券利息8 980 万元,成为国内债券市场上第一家违约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打破了公募债券刚性兑付的神话。
2014 年5 月益强公司因上市后连续三年亏损被ST 处理,暂停上市。仅仅三年多的时间,益强公司就从一家市值百亿元的上市公司深陷债务违约危机,并最终破产重组。
益强公司上市后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
①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带来的风险。“受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和 2011 年欧债危机影响,欧美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光伏补贴,光伏产品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而全行业的非理性发展已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间开始以价格战展开恶性竞争,利润急速下降,甚至亏损”。
②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风险。“同时,在海外大量投资电站致使公司的应收账款急速增加。欧盟经济低迷,海外客户还款能力下降,欧元汇率下跌”。
③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欧元汇率下降。存货跌价损失、汇兑损失、坏账准备的计提使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益强公司出现大额亏损”。
④潜在进入者、竞争者、替代品的竞争带来的风险。“而全行业的非理性发展已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间开始以价格战展开恶性竞争,利润急速下降,甚至亏损”。
益强公司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①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为了支持其扩张战略,益强公司多方融资。公司上市仅几个月便启动第二轮融资计划——发行债券,凭借建设海外电站的愿景,通过了管理部门的批准,发行 10 亿元的‘益强债’,票面利率为 8.98%,在当年新发债券利率最高。自 2011 年 2 月起,李自及其女儿李丽陆续以所持股份作抵押,通过信托融资约 9.7 亿元,同时益强公司大举向银行借债。李自还发起了利率高达 15% 的民间集资。这样,益强公司在上市后三年内,通过各种手段融资近 70 亿元”。
②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在这种情况下,益强公司仍执着于多方融资扩大产能,致使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同时,在海外大量投资电站致使公司的应收账款急速增加。欧盟经济低迷,海外客户还款能力下降,欧元汇率下跌。存货跌价损失、汇兑损失、坏账准备的计提使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益强公司出现大额亏损”。
③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公司把融资筹措的大量短期资金投放于回款周期很长的电站项目,投资回报期和债务偿付期的错配使得公司的短期还款压力巨大,偿债能力逐年恶化。2010 年公司的流动比率为 3.165,到了2013 年只有 0.546。公司资金只投不收的模式使现金流很快枯竭”。

资料一:
2003 年,在个人音响领域经营多年的张煌创立了力益公司,进军国内需求旺盛的MP3 播放器市场,推出力益公司的开山之作MX 系列。力益公司创立之初就推崇“小而美”的策略,致力于开发优质的MP3 产品。张煌对于上市产品的审核标准十分苛刻,多款开发的产品因“不够完美”被否定。力益公司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受到市场认同,其产品成为国产MP3 高品质的代表,也因此拥有了大量忠实用户,并创造了国内MP3 历史上多个“第一”。2006 年,力益公司的MP3 播放器在国际市场已经是一个很出名的品牌,风格活泼、时尚的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数十个国家,进一步巩固了力益公司在国内MP3 市场的领导地位。
2006 年年初,国内MP3 产业还正处于繁荣时期,张煌却看到了全球MP3 产业的衰势,开始着手战略转型。进入2007 年,国内MP3 市场盛极而衰。此时,力益公司破釜沉舟地放弃了国内MP3 市场领头羊的地位,转向互联网智能手机的研发。
2007 年,力益公司开始在智能手机领域投入全部的精力,致力开发高端智能手机。2009年2 月18 日,国内第一款大屏幕全触屏智能机力益M8 正式上市。凭靠着“国产智能手机先驱者”的名号,2009 年,力益M8 站稳了国产智能手机的领先地位。
2010 年到2014 年,力益公司延续着做MP3 产品时的策略,崇尚“小而美”,不追求扩大市场份额,专注制造精品。力益公司的智能手机新品种在不断创新中脱颖而出。与产品开发同步,力益公司强化营销体系建设,在实施多重营销策划方案的同时,不断扩展专卖店和维修中心。2013 年力益公司国内专卖店数量超过1 000 家,维修中心数量突破100 家。力益公司内部采取员工股票和期权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更多人才致力于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资料二: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行业迎来了巨大的机遇。自2009 年开始,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力智能手机,疯抢市场份额。
2009 年到2013 年,在国内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智能手机的销量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密切相关。凭借与三大电信运营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旺”“华夏”“盟进”“联展”(简称“中华盟联”)四大厂商的手机常常与电信运营商套餐绑定,迅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2013 年到2016 年,在“中华盟联”统治市场的后期,“OO”“VV”“XM”等手机厂商开始异军突起。他们凭借出色的营销渠道网络和庞大的广告投放,不断从线下和线上掠取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也开始谋求转变,如华夏公司对线下与线上都非常重视,在维持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在营销上充分借鉴“OO”“XM”等友商成功的销售策略,“华夏”成为“中华盟联”中唯一转型成功的公司。
然而,“力益”这个国产智能手机的先驱者却迷失了方向。公司实施“小而美”策略,既没有在前期抓住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机遇,也没有在后期强化营销扩大市场份额。公司一年只开发上市两部精品手机,广告投入与渠道建设也停滞不前。力益公司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成为一个小众品牌。
在规模经济显著且已进入成熟期的产业中,产品差异逐渐变小,投资者和供应链都开始拒绝“小而美”。小众厂商如果无法拿出很好的企划方案,很难说服投资方。而新一轮的手机技术竞争,大量投入,才能够做高端产品,消费者也情愿为高端产品买单。供应链对于销量甚少的小众厂商,态度难免“势利”,因为体量大、销量预期稳定的公司,才是供应商的大客户。此外,在产品定价上,小厂商也非常被动。
资料三:
2014 年,力益公司全年手机销量不到400 万台。而彼时的“学徒”、现在的竞争对手“XM”公司全年手机销量则超过6 000 万台,成为国内第一。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2014年年底张煌重新出山,担任力益公司董事长。力益公司启动了新一轮战略转型。
(1)调整发展理念,摒弃“小而美”,启动“大而全”。力益公司接受了两家大公司的投资总计65 亿美元,确立了大力提高市场份额的战略目标。
(2)实施机海战术,全面扩大产品线。2015 年全年,力益公司发布了6 款手机,覆盖了高、中、低三种不同档次和价格的产品线。
(3)对内理清管理职责,对外加大营销力度。配合公司战略调整,力益公司重新设计内部的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运用新的投资,扩张线下门店,广告、公关宣传等营销手段在线上线下全面展开。2015 年力益公司全年手机出货量超过2 000 万台,比2014 年提升了近5 倍。然而,自2016 年起,力益公司再次遭受重创。主要原因是由于专业经验不足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力益手机大量使用了LFK 的手机芯片。LFK 芯片用料廉价,CPU 核心技术落后,与竞争对手GT 芯片相比差距明显。力益公司巨资开发的PR6 系列和PR7 系列,由于“内芯”这一致命缺陷,市场并不买账。2018 年力益手机全年销量仅405 万台,市场占比仅有0.1%,形势异常严峻。
2018 年年底,在公司生死存亡关头,张煌又一次重新调整企业战略:确立了新的品牌口号“追求不止,只因热爱”;改用GT 芯片;跟进全面屏技术;提升产能等一系列问题。营销策略上,线上启用新的意见领袖,在各大平台上投放广告,不断制造热门话题。线下大力投入整合专卖店;积极开展地铁、车站等地推广活动。多方发力作用下,力益手机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前几年的销售颓势。2019 年公司新产品16X 发布仅半个月,销量就超过10万台,进入热销机型T0P8,16X 有可能成为力益手机的“续命之作”。
业界人士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孱弱的底子下,力益公司依旧面临严峻考验。要想绝境求生,公司不仅需要继续强化产品的投入与创新,进一步优化营销策略也是重要的着力点。
①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力益公司创立之初就推崇‘小而美’的策略,致力于开发优质的 MP3 产品……其产品成为国产 MP3 高品质的代表,也因此拥有了大量忠实用户,并创造了国内 MP3 历史上多个‘第一’”;“力益公司开始在智能手机领域投入全部的精力,致力开发高端智能手机”;“力益公司的智能手机新品种在不断创新中脱颖而出”。
②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力益公司强化营销体系建设,在实施多重营销策划方案的同时,不断扩展专卖店和维修中心。2013 年力益公司国内专卖店数量超过 1 000 家,维修中心数量突破 100 家”。
③有能够确保激励员工创造性的激励体制、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创造性文化。“力益公司内部采取员工股票和期权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更多人才致力于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④具有从总体上提高某项经营业务的质量、树立产品形象、保持先进技术和建立完善分销渠道的能力。“力益公司创立之初就推崇‘小而美’的策略,致力于开发优质的 MP3 产品。张煌对于上市产品的审核标准十分苛刻,多款开发的产品因‘不够完美’被否定”;“力益公司延续着做 MP3 产品时的策略,崇尚‘小而美’,不追求扩大市场份额,专注制造精品”。
①力益公司对高端 MP3 和高端智能手机的研发类型属于产品研发。“进军国内需求旺盛的 MP3 播放器市场,推出力益公司的开山之作 MX 系列”;“力益公司开始在智能手机领域投入全部的精力,致力开发高端智能手机”。
②力益公司研发的动力来源:a. 市场需求。“进军国内需求旺盛的 MP3 播放器市场”;“进入 2007 年,国内 MP3 市场盛极而衰。此时,力益公司破釜沉舟地放弃了国内 MP3 市场领头羊的地位,转向互联网智能手机的研发”。
b. 技术进步。“改用 GT 芯片;跟进全面屏技术;提升产能等一系列问题”。
c. 市场竞争。“实施机海战术,全面扩大产品线。2015 年全年,力益公司发布了 6 款手机,覆盖了高、中、低三种不同档次和价格的产品线”。
d. 创新文化。“力益公司内部采取员工股票和期权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更多人才致力于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③力益公司对高端 MP3 和高端智能手机的研发定位属于“成为成功产品的创新模仿者”。“进军国内需求旺盛的 MP3 播放器市场,推出力益公司的开山之作 MX 系列”;“力益公司开始在智能手机领域投入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开发高端智能手机”。
①与电信运营商密切程度高、营销力度高的群组,包括“华夏”;
②与电信运营商密切程度高、营销力度低的群组,包括“中旺”“盟进”“联展”;
③与电信运营商密切程度低、营销力度高的群组,包括“OO”“VV”“XM”;
④与电信运营商密切程度低、营销力度低的群组,包括“力益”。
①狭小的目标市场导致的风险。“力益公司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成为一个小众品牌”;“在规模经济显著且已进入成熟期的产业中,产品差异逐渐变小,投资者和供应链都开始拒绝‘小而美’。小众厂商如果无法拿出很好的企划方案,很难说服投资方。而新一轮的手机技术竞争,大量投入,才能够做高端产品,消费者也情愿为高端产品买单”。
②购买者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变小。“在规模经济显著且已进入成熟期的产业中,产品差异逐渐变小”。
①产品策略。2009 ~ 2014 年,“崇尚‘小而美’,不追求扩大市场份额,专注制造精品”;“公司一年只开发上市两部精品手机”;2015 年以后,“实施机海战术,全面扩大产品线。2015 年全年,力益公司发布了 6 款手机,覆盖了高、中、低三种不同档次和价格的产品线”。
②促销策略。2009 ~ 2014 年,“广告投入与渠道建设也停滞不前”;2015 年以后,“运用新的投资,扩张线下门店,广告、公关宣传等营销手段在线上线下全面展开”。
③分销策略。2009 ~ 2014 年,“渠道建设也停滞不前”;2015 年以后,“运用新的投资,扩张线下门店,广告、公关宣传等营销手段在线上线下全面展开”。
④价格策略。2009 ~ 2014 年,“专注制造精品”;2015 年以后,“力益公司发布了 6 款手机,覆盖了高、中、低三种不同档次和价格的产品线”。
①企业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公司实施‘小而美’策略……公司一年只开发上市两部精品手机……成为一个小众品牌”。
②企业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公司实施‘小而美’策略……广告投入与渠道建设也停滞不前。力益公司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③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及高、中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等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自 2016 年起,力益公司再次遭受重创。主要原因是由于专业经验不足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力益手机大量使用了 LFK 的手机芯片”。
④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发生失误导致的风险。“LFK 芯片用料廉价,CPU 核心技术落后,与竞争对手 GT 芯片相比差距明显……由于‘内芯’这一致命缺陷,市场并不买账……形势异常严峻”。
⑤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监管、运行评价及持续改进的能力不足可能引发的风险。“自 2016 年起,力益公司再次遭受重创。主要原因是由于专业经验不足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力益手机大量使用了 LFK 的手机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