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来源:2024年税务师《财务与会计》第一次万人模考
点击去做题
拓展练习
第1题
[单选题]

甲公司2023年度销售收入900万元,确定的信用条件为“2/10,1/20,n/30”,其中占销售收入50%的客户选择10天内付款,40%的客户选择10天后20天内付款,10%的客户选择20天后30天内付款。假设甲公司的变动成本率为60%,资本成本为10%,全年天数按360天计算,则甲公司2023年度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为(  )万元。

  • A.4.2
  • B.3.4
  • C.3.2
  • D.2.4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即机会成本)=全年销售额/360×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平均收现期=50%×10+40%×20+10%×30=16(天),应收账款机会成本=900/360×16×60%×10%=2.4(万元)。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单选题]

委托方将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项目,则委托方应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计入(  )。

  • A.税金及附加
  • B.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 C.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
  • D.销售费用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项目的,应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计入应交税费的借方,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单选题]

甲公司对其购入债券的业务管理模式是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该债券的合同条款规定,在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应将该债券投资分类为(  )。

  • A.其他货币资金
  • B.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C.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 D.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答案解析
答案: C
答案解析:

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是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合同条款规定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应该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债权投资”等科目中核算。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

  • A.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将该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自用房地产的入账价值
  • B.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 C.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 D.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小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E.出售投资性房地产时,除结转成本外,还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答案解析
答案: B,C,D
答案解析: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时,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留存收益,选项B当选;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选项C当选;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小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选项D当选。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不定项选择题]

判断客户是否已取得商品控制权时,企业应当考虑的迹象包括(  )。

  • A.企业就该商品享有现时收款权利,即客户就该商品负有现时付款义务
  • B.企业已将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拥有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
  • C.企业已将该商品实物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实物占有该商品
  • D.企业已将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取得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
  • E.客户未接受该商品
答案解析
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在判断客户是否已取得商品控制权时,企业应当考虑下列迹象:

(1)企业就该商品享有现时收款权利,即客户就该商品负有现时付款义务(选项A);

(2)企业已将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拥有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选项B);

(3)企业已将该商品实物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实物占有该商品(选项C);

(4)企业已将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取得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选项D);

(5)客户已接受该商品;

(6)其他表明客户已取得商品控制权的迹象。

点此查看答案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