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公司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计算 2019 年净利润的股利支付率。
如果甲公司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目标资本结构是负债与权益比为 2∶3,计算 2019年净利润的股利支付率。
如果甲公司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为 2000 万元, 额外股利为 2019 年净利润扣除低正常股利后余额的 16%,计算 2019 年净利润的股利支付率。
比较上述各种股利政策的优点和缺点。
甲公司采用固定股利政策,则 2019 年应分配的股利为 3 000 万元。
股利支付率 =3 000÷12 000×100%=25%
应分配股利 =12 000-8 000×3÷5=7 200(万元)
股利支付率 =7 200÷12 000×100%=60%
应分配股利 =2 000+(12 000-2 000)×16%=3 600(万元)
股利支付率 =3 600÷12 000×100%=30%
固定股利政策:
优点:可以消除投资者内心的不确定性,向市场传递着公司经营业绩正常或稳定增长的信息,有利于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从而使公司股票的价格保持稳定或上升;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0.5 分)
缺点:股利支付与盈余脱节。当盈余较低时仍要支付固定的股利,这可能导致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同时,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本成本。(0.5 分)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优点:股利与盈余紧密结合,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0.5 分)
缺点:股利波动较大,不利于稳定股价。(0.5 分)
剩余股利政策:
优点:保持目标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0.5 分)
缺点:股利发放额受到当年盈利水平和未来投资规模的影响,每年股利发放额不稳定,不利于稳定股价。(0.5 分)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优点:具有较大灵活性,可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 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0.5 分)
缺点:股利不稳定,兼具固定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缺点。(0.5 分)






(本小题 8 分)甲公司下属乙部门生产 A 产品,全年生产能力为1 200 000机器工时,单位产品标准机器工时120 小时。2018 年实际产量 11 000 件,实际耗用机器工时 1 331 000 小时。
2018 年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1)直接材料标准消耗 10 千克 / 件,标准价格 22 元 / 千克;
(2)变动制造费用预算 3 600 000 元;
(3)固定制造费用预算 2 160 000 元。
2018 年完全成本法下的实际成本资料如下:
(1)直接材料实际耗用 121 000 千克,实际价格 24 元 / 千克;
(2)变动制造费用实际 4 126 100 元;
(3)固定制造费用实际 2 528 900 元。
该部门作为成本中心,一直采用标准成本法控制成本和考核业绩。最近,新任部门经理提出,按完全成本法下的标准成本考核业绩不合理,建议公司调整组织结构,将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合并为事业部,采用部门可控边际贡献考核经理业绩。目前,该产品年销售 10000 件,每件售价 1000 元。经分析,40% 的固定制造费用为部门可控成本,60% 的固定制造费用为部门不可控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3 600000÷1 200 000=3(元 / 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2 160 000÷1 200 000=1.8(元 / 小时)
A 产品单位标准成本 =22×10+3×120+1.8×120=796(元)(1 分)
A 产品单位实际成本 =(121 000÷11 000)×24+(4 126 100+2 528 900)÷11 000=869(元)(1 分)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121000×(24-22)=242000(元)(不利差异)(0.5 分)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121000-11 000×10)×22=242000(元)(不利差异)(0.5 分)
变动制造费用价格差异(耗费差异)=(4126100÷1 331000-3)×1 331000=133 100(元)(不利差异)(0.5 分)
变动制造费用数量差异(效率差异)=(1331000-11 000×120)×3=33 000(元)(不利差异)(0.5 分)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 528 900-2 160 000=368 900(元)(不利差异)(1 分)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力差异 =(1 200 000-1 331 000)×1.8=-235 800(元)(有利差异)(1 分)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 331 000-11 000×120)×1.8=19 800(元)(不利差异)(1 分)
单位变动成本 =(121000×24+4126100)÷11 000=639.1(元 / 件)
乙部门实际的部门可控边际贡献 =(1 000-639.1)×10 000-2 528 900×40%=2 597 44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