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乙产品单位成本为每件 492 元
- B、乙产品生产总成本为 247 400 元
- C、乙产品生产总成本为 24 600 元
- D、乙产品单位成本为每件 494.8 元
甲产品的定额消耗量 = 600 × 10 = 6 000( 千克 ) ;
乙产品的定额消耗量 = 500 × 6 = 3 000( 千克 ) ;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 9 000 ÷ (6 000 + 3 000) = 1 ;
甲产品分配负担的材料费用 = 6 000 × 1 × 50 = 300 000( 元 );
乙产品分配负担的材料费用 = 3 000 × 1 × 50 = 150 000( 元 )。
职工薪酬费用分配率 = 180 000 ÷ (9 000 + 6 000) = 12( 元 / 小时 ) ;
甲产品应分配的职工薪酬 = 9 000 × 12 = 108 000( 元 ) ;
乙产品应分配的职工薪酬 = 6 000 × 12 = 72 000( 元 );
制造费用分配率 = 60 000 ÷ (9 000 + 6 000) = 4( 元 / 小时 );
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9 000 × 4 = 36 000( 元 ) ;
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6 000 × 4 = 24 000( 元 )。
M 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因此,直接材料成本应按完工产品和在产 品的实际数量比例进行分配,不必计算约当产量。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均应按约当产量进行分配,在产品 200 个折合约当产量 100 个 (200 × 50%)。
(1) 直接材料成本的分配: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 = 300 000 ÷ (400 + 200) × 400 = 200 000( 元 ) ;
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 = 300 000 ÷ (400 + 200) × 200 = 100 000( 元 )。
(2) 直接人工成本的分配: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 = 108 000 ÷ (400 + 100) × 400 = 86 400( 元 ) ;
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 = 108 000 ÷ (400 + 100) × 100 = 21 600( 元 ) 。
(3) 制造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 36 000 ÷ (400 + 100) × 400 = 28 800( 元 ) ;
在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 36 000 ÷ (400 + 100) × 100 = 7 200( 元 )。
通过以上按约当产量法分配计算的结果,汇总甲产品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甲产品月末完工产品成本 = 200 000 + 86 400 + 28 800 = 315 200( 元 ) ;
甲产品月末在产品成本 = 100 000 + 21 600 + 7 200 = 128 800( 元 ) 。
根据甲产品完工产品总成本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 —— 甲产品 315 200
贷: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315 200
“ 生产成本 ”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加工完成的各项在产品的成本,即 128 800 元。
结转可修复废品损失:
借:废品损失 —— 乙产品 1 400
贷:原材料 400
应付职工薪酬 800
制造费用 200
结转后,“ 废品损失 ” 的借方余额反映的是归集的可修复损失成本,应转入 “ 生产成 本 —— 基本生产成本 ” 科目的借方。
借:生产成本 —— 乙产品 1 400
贷:废品损失 —— 乙产品 1 400
乙产品的总成本 = 150 000 + 72 000 + 24 000 + 1 400 = 247 400( 元 ) ;
乙产品单位成本 = 247 400 ÷ 500 = 494.8( 元 / 件 )。




某企业 2018 年发生的销售商品收入为 1 000 万元,销售商品成本为 600 万元,销售过程中 发生广告宣传费用为 20 万元,管理人员工资费用为 50 万元,短期借款利息费用为 10 万元, 股票投资收益为 40 万元,资产减值损失为 70 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 80 万元(收益), 因自然灾害发生固定资产的净损失为 25 万元,因违约支付罚款 15 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 该企业 2018 年的营业利润为( )万元。
营业利润=1 000-600-20-50-10+40-70+80=370(万元)。因自然灾害发生的固定资产净损失25万元和因违约支付的罚款15万元均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不影响企业营业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