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选项D说法错误,未来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确认负债。
【知识点拓展】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而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知识点拓展】
①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
②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代表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知识点拓展】
1.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2.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可知期初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150 000-50 000=100 000(元);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表明所有者权益将减少,本期增加所有者权益=60 000-40 000=20 000(元)。故,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所有者权益-本期减少所有者权益=100 000+20 000=120 000(元)。
【知识点拓展】
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被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被称为经营成果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3.在借贷记账法下,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负债增加,为保持等式相等,可以是等式左边资产等额增加,也可以是等式右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由此可知选项A正确,选项C错误。费用的发生,可能会导致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最终会使所有者权益减少。收入的发生,可能会导致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最终会使所有者权益增加。故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
【知识点拓展】
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被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被称为经营成果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3.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引起会计等式一边或两边有关项目相互联系地发生等额变动。当仅涉及会计等式的一边时,有关项目的金额发生相反方向的等额变动;当涉及会计等式的两边时,有关项目的金额发生相同方向的等额变动,但不会影响会计等式的成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选项AD正确,选项B错误;选项C,会计报表中利润表的编制依据是“收入-费用=利润”。
【知识点拓展】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被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被称为经营成果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