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减值损失什么意思?和资产减值损失如何区分

一、信用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因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债权投资等金融资产预期无法收回全部或部分款项,而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计提的损失准备。这一概念主要适用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债务工具)。
1.适用对象: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合同资产、债权投资等金融资产。不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
2.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需对金融资产的预期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计提信用减值损失。
会计分录示例: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3.利润表列示:
信用减值损失作为“营业利润”之前的单独项目列示,直接影响营业利润的计算。
4.与资产减值损失的区别:
信用减值损失专门针对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而资产减值损失适用于存货、固定资产、商誉等非金融资产。
实务案例:
某企业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经评估预计有5万元无法收回。需计提信用减值损失5万元,分录为:
借:信用减值损失 50,000
贷:坏账准备 50,000
5.特殊情形:
转回:若后续期间信用风险改善(如债务人还款能力恢复),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转回,但需符合会计准则规定。
合并报表:集团内部交易产生的应收款项需全额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因合并层面需抵消)。
二、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是会计准则中针对不同资产类别计提的减值损失,二者的核心区分在于适用对象和风险性质。以下是具体对比分析:
1. 适用对象不同
项目 | 信用减值损失 | 资产减值损失 |
适用范围 | 金融资产(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债权投资、合同资产等) | 非金融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消耗性生物资产等) |
排除对象 | 不适用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 | 不适用于金融工具类资产 |
2. 风险性质不同
信用减值损失:针对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方违约风险),例如债务人无法偿还应收账款。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资产减值损失:针对非金融资产的价值下跌风险(如市场供需变化、技术淘汰等),例如存货因过时需降价出售。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3. 会计处理差异
项目 | 信用减值损失 | 资产减值损失 |
计提基础 |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ECL),基于未来12个月或整个存续期的信用风险 | 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 |
转回规则 | 允许转回(如债务人信用状况改善) | 除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外,其他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如固定资产、商誉) |
利润表列示 | 单独列示于“营业利润”之前 | 通常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存货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或“营业成本”) |
4. 实务案例对比
信用减值损失案例
某企业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00万元,评估认为有10万元可能无法收回:
借:信用减值损失 10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0
资产减值损失案例
某设备账面价值50万元,因技术更新可收回金额仅为3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0
5. 特殊情形说明
合同资产:既可能涉及信用减值(对方违约),也可能涉及资产减值(合同成本无法收回),需根据具体风险判断。
交叉情形:如长期应收款既需考虑信用风险(信用减值),也需考虑利率风险(资产减值),需分层测试。
免责声明:本文为会计政策解读、考试指南及实务案例分享,不替代官方文件或执业建议。因政策时效性及实务差异,请以财政部最新文件及专业判断为准。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