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5-10-24 11:51:1225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老师好!因为甲公司只持有乙公司20%表决权股份,很难把它俩想象成一个集团考虑。②中因乙原按1200计提折旧,提多了,按成本800重新提折旧,那为什么①甲公司产品出售结算乙公司利润时还是按售价1500确认交易,900转结成本?如果想象把甲乙想象成一个公司,要考虑甲公司的售价吧?还有因为是内部交易所以把①公司出售所得利润从净利润中减去我可以理解,但是②甲出售固定资产给乙公司,这笔交易对乙公司损益无影响,甲确认乙公司2025年净利润时为何要把甲赚得的利润从乙公司净利润中减去?难道是不算交易算乙公司营业外收入? 权益法核算的核心是 “把投资方和被投资方视为一个‘经济主体’”(不是法律主体,但从损益实现的角度要合并考虑)。内部交易的损益如果没有对外出售或消耗,就属于 “未实现损益”,需要从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中扣除,待后续实现时再加回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0-24 11:53 41次浏览 专门借款的利息=全部专门借款利息-闲置借款资金利息收入,不应该是600×5%×9/12吗? 同学你好,23年7月1日因为非正常原因提供,到12.1日停工期间超过3个月,此时需要停止资本化,因此资本化期间不是9个月,计算时不能用6000×5%×9/12计算。 专业指导-汤汤老师 2025-10-24 11:43 22次浏览 老师能写下完整的会计分录吗? 调整预计负债与确认赔偿: 借:预计负债 400 贷:其他应付款 3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营业外支出 100 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所得税费用 1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5 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5 贷: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85 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8.5 贷:盈余公积 8.5 实际支付赔偿(当年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10-24 11:41 18次浏览 老师,房贷的等额本息或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是属于加息法吗? 房贷的等额本息、等额本金都不属于加息法。 首先说“加息法”是啥——比如你跟银行借10万,1年还完,名义利率12%。加息法会先算好总利息1.2万,把利息和本金加一起变成11.2万,再让你每月还9333块多。这里的关键是:银行算利息时,是按你最初借的10万全额算的,但你每个月都在还钱,实际手里剩的本金越来越少(比如第一个月用10万,最后一个月只用8千多),平均下来只用到5万本金,却付了10万的利息,实际利率差不多是名义利率的2倍,这是加息法的核心特点。 再看房贷的两种方式——不管是等额本息(每月还的钱一样多)还是等额本金(每月还的本金固定,利息越来越少),它们算利息的逻辑都跟加息法完全不一样。比如你房贷借100万,这个月还了5千本金,下个月算利息时,就只按剩下的99.5万算,而不是按最初的100万算。简单说就是“还多少本金,就少算多少本金的利息”,不会像加息法那样,明明本金剩得少了,还按全额算利息。 区别:加息法是“利息先算死,本金用一半,利率翻一倍”;房贷是“本金还一点少一点,利息跟着少,利率按实际剩的本金算”,所以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24 11:39 30次浏览 老师,这个100怎么得来的? 乙公司换出的商标权原价 280 万元,已摊销 80 万元,因此账面价值 = 280 - 80 = 200万元。公允价值300万元。 资产处置损益=300−200=100万元。 专业指导-媛媛老师 2025-10-24 11:33 19次浏览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下,结转成本,有些问题。教材说,将账面价值转入其他业务成本,首先,为什么是账面价值转入成本,成本模式下我能理解,毕竟花了钱嘛,减值 摊销 处置损益后的钱就是账面价值就是其他业务成本,为啥现在值多少钱能作为其他业务成本?花了钱不是才叫成本吗?其次,我记得结转时,借:其他业务成本,贷:投资性房地产 一成本 一公允价值变动,这个借贷,是先有其他业务成本,再去找给谁发牌做分摊?还是先把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确定,再去确定其他业务成本?谁随谁而变化?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我们完全抛弃了历史成本原则。每一期期末,投资性房地产都按照当时的市场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其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经计入了当期利润表。 这意味着,这项资产在持有期间的价值增长(或减少)带来的利得(或损失),已经在每个会计期间提前确认了,而不是等到出售时才一次性计算。 因此,在处置时,就不能再使用原始成本来匹配收入了,否则就会重复计算利润。 我们必须用资产最新的、最准确的价值——也就是账面价值——来作为最终的“成本”,去匹配处置当期的收入。 投房的所有明细科目都转入其他业务成本,有多少转多少,你对外卖了,科目就要清零了 专业指导-大海老师 2025-10-23 11:50 26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这道题不会做,也不明白题干中的外加当年净利润的20%, 在求留存收益的增加时要1-20% 外部融资需求 = 增加的敏感性净资产 - 留存收益的增加 增加的敏感性净资产:10000×30%×40% = 1200万元 留存收益的增加:先算净利润,再考虑 “固定股利 + 净利润 20% 的额外股利”,即留存比例为1 - 20% 最终计算得 1150 万元所以外部融资需求 =1200 - 1150 = 50万元,选 A。 “1 - 20%” 是因为净利润中有 20% 用于额外股利,剩下的部分参与留存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0-23 09:54 24次浏览 精华 想让老师解析一下这两个的区别? 预付年金现值 公式①:P=A×(P/A,i,n)×(1+i) 这里先计算普通年金现值 (P/A,i,n),即普通年金为 A,利率为 i,期数为 n 时的现值。因为预付年金是在每期期初付款,比普通年金(期末付款)早一期,所以将普通年金现值乘以 (1+i),就得到预付年金现值。 公式②:P=A×[(P/A,i,n−1)+1] 可以把预付年金看作是期数为 n−1 的普通年金,再加上第一期期初的付款 A。(P/A,i,n−1) 是期数为 n−1 的普通年金现值,再加上 A,就得到预付年金现值。 预付年金终值 公式①:F=A×(F/A,i,n)×(1+i) 先计算普通年金终值 (F/A,i,n),普通年金是期末付款,预付年金是期初付款,在计算终值时,预付年金的每一笔付款都比普通年金多计算一期利息,所以将普通年金终值乘以 (1+i),得到预付年金终值。 公式②:F=A×[(F/A,i,n+1)−1] 把预付年金的期数看作 n+1 期的普通年金,然后减去最后一期(第 n+1 期)多算的那笔付款 A。(F/A,i,n+1) 是期数为 n+1 的普通年金终值,减去 A,就得到预付年金终值。 总的来说,预付年金是在每期期初收付,普通年金是在每期期末收付,预付年金现值和终值的计算都是在普通年金的基础上,考虑付款时间提前一期的影响,通过调整普通年金的现值或终值公式来得到。 专业指导-壹新老师 2025-10-20 16:30 21次浏览 精华 为什么股权成本大于债权成本,麻烦老师解析下 股权成本大于债权成本,核心原因是股东承担的风险远高于债权人,且债权有固定收益和优先受偿权,股权则没有。 1. 收益稳定性不同:债权人能按约定利率获得固定利息,收益确定;股东只能在企业盈利后获得分红,收益不固定且可能为零。 2. 清偿顺序不同: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人对企业资产有优先受偿权,能优先拿回本金和利息;股东只能分配债权人清偿后的剩余资产,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3. 风险承担不同:债权人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只需关注企业是否有能力还本付息;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需承担全部经营风险,包括亏损、市场波动等。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21 09:40 19次浏览 精华 老师,我不理解圈1说减交易费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圈2又说不计入初始入账金额,计入投资收益 这其实是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费用的两种表述方式,本质是一致的 圈①的逻辑是:初始入账金额 = 总价款 - 交易费 - 已宣告未发放的股利/利息。这里的“减交易费”,是在计算初始入账金额时,把交易费从总价款里扣除,因为交易费不计入资产成本。 圈②的逻辑是:交易费本身不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而是直接计入“投资收益”借方(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可抵扣的进项税单独核算)。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14 11:48 53次浏览 精华 第五题思路反了 第六题一点思绪都没 第五题;核心是比较 “年底投入 1000 万元” 与 “年初投入 900 万元” 的现值差异. 第六题:核心是利用内含收益率(IRR)的定义(使净现值为 0 的折现率),结合永续年金现值公式:求永续现金流量A:内含收益率IRR = 20%时,净现值为 0。 项目期初投入 100 万元,投产后是永续年金(现金流入),永续年金现值公式为= A /r。当r =20%时,净现值= -100 + A / 20% = 0,解得A = 100 × 20% = 20万元。 资本成本r = 10%,永续年金现值为A / 10% = 20 / 10% = 200万元。净现值=永续年金现值 - 期初投入= 200 - 100 = 100万元。 “如同学针对上述解释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随时进行追问或重新提问。” 专业指导-媛媛老师 2025-10-14 13:22 19次浏览 精华 4.5和0.5怎么是想加了? 你好同学! 此处相加才是正确的 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 - 付现成本) * (1 - 税率) + 折旧 * 税率 = (80,000-20,000)*0.75 + 20,000 * 0.25 = 45,000 + 5,000 此处 20,000 * 0.25是折旧抵税的税盾效应,之所以加上是因为少交的税意味着现金流入,因此要加 如收到老师回复后仍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随时追问,加油~ 专业指导-穆易老师 2025-10-14 15:59 30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