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5-10-10 18:07:2228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老师,为什么要跟3000元比较,区分啤酒甲乙类不是用250元/吨或220元/吨吗? 250元/吨、220元/吨是甲、乙类啤酒各自的消费税税率,但先得用3000元这个价格标准,判断啤酒属于甲类还是乙类,才能确定用哪个税率。 专业指导-小熊老师 2025-10-10 18:17 18次浏览 利租特收入是否影响广宣费和业务招待费的计税基数?如果影响,这三类收入应该是记入哪个科目? 1影响 2一般计入其他业务收入里面 专业指导-大海老师 2025-10-10 18:16 15次浏览 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们经营租赁-通行费的电子普通发票可以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吗?谢谢 经营租赁 - 通行费的电子普通发票,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如果取得的是左上角标识 “通行费” 字样且税率栏次显示适用税率或征收率的通行费电子普通发票,纳税人可直接根据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进行抵扣。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10-10 18:15 20次浏览 无因管理不是事实行为吗?这里为什么说也可以是法律行为? 无因管理本身是事实行为,但管理过程中,像签合同买材料这类法律行为,也能用来管理他人事务。 专业指导-小熊老师 2025-10-10 18:13 19次浏览 这里的租金收入不计入销售收入总额里吗去计算业务招待费和广宣费的计税基础吗? 这个租金收入已经在25000里面了,这个说的是未计算房产税,没有说这笔收入没有记账 专业指导-大海老师 2025-10-10 18:11 13次浏览 申请/诉讼是不是可以不缴清税款就可起诉? 1. 针对“纳税争议”(如税款金额、征税对象等争议)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决定缴清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才能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法院起诉。 简单来说:这类争议要起诉,要么先缴清税款滞纳金,要么提供有效担保,否则法院不会受理。 2. 针对“非纳税争议”(如行政处罚、税收保全措施等) 如果争议是关于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如罚款)、税收保全措施(如冻结账户)、强制执行措施等,不需要先缴清税款,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专业指导-小亚老师 2025-10-10 18:10 22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冷静期这句不是很理解,啥意思呢 咱这么理解: 协议离婚分两步等“两个30天”—— 第一步:你俩一起去民政局申请离婚,从申请当天开始算,有30天冷静期。这30天里,谁要是不想离了,随时可以去民政局撤销申请。 第二步:第一个30天过了之后,接下来还有30天。这30天里,你俩必须一起再去民政局办离婚手续。要是超过这30天没去,离婚申请就作废了,想离就得重新申请。 举个例子:1号申请离婚,1-30号是冷静期(期间可撤销);31号冷静期满后,1-30号内得去办手续,超时没办就白申请了。 就是怕你们一时冲动离婚,给两次“反悔机会”,想清楚了再离。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03 21:24 24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里免租期按房产原值缴税,无租使用按照房产余值缴税,请问房产原值和房产余值有什么区别? 房产原值指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账簿“固定资产”科目中记载的房屋原价,包括房屋本身及与房屋不可分割的附属设备(如电梯、中央空调)、一般不单独计价的配套设施的原始购置或建造价值。 ​ 房产余值指房产原值减除省级政府规定的扣除比例(通常为10%-30%)后的余额,是房产税“从价计征”的核心计税依据。 免租期情形产权所有人按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属于税法特殊规定,因免租期是出租方的商业安排,产权仍归属出租方 专业指导-小王老师 2025-10-05 23:05 22次浏览 精华 这个广告费的限额收入基数为啥不包括租金10万 在计算广告费扣除限额的收入基数时,需明确其范围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具体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不包括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如股息、利息)以及未计入营业收入的财产租赁收入。 题目中,租金收入10万元属于财产租赁收入,且未计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因此不纳入广告费限额的收入基数。 专业指导-小王老师 2025-09-27 21:10 42次浏览 精华 前半部分为啥要➕400啊 首先,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公式是: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以前年度亏损。 在本题中: 收入总额是6000万元(包含免税收入600万元、技术转让收入1500万元); ​ 各项扣除是4000万元(其中包含技术转让的扣除金额400万元)。 当我们计算“收入总额 - 免税收入 - 技术转让收入 - 各项扣除”时,相当于把技术转让的扣除金额400万元也减去了,但这部分扣除是技术转让业务的合法扣除,需要“加回来”才能准确计算非技术转让业务的所得,再结合技术转让的税收优惠单独计算。 具体来说: 第一步:计算非技术转让业务的应纳税所得额,公式为: 6000 - 600(免税收入) - 1500(技术转让收入) - 4000(总扣除) + 400(把技术转让的扣除加回来) 。这一步的目的是先剥离技术转让业务,算出其他业务的所得。 ​ 第二步:计算技术转让业务的应纳税所得额,根据优惠政策:居民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技术转让的所得是“技术转让收入 - 技术转让扣除”,即 1500 - 400 = 1100 万元。其中,500万元免税,剩下的 1100 - 500 = 600 万元减半征收,所以这部分应纳税所得额是 600 *50% 。 ​ 第三步:将两部分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加,再乘以税率25%,得到最终应缴企业所得税: [(6000 - 600 - 1500 - 4000 + 400) + (1500 - 400 - 500) * 50%] *25% = 150 万元。 专业指导-壹新老师 2025-09-23 22:02 37次浏览 精华 你好,请问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标准分别是什么,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基础基础是确认应纳税 暂时性差异吗,还有这道题的分录是咋写的 你好同学! 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具体来说: 1、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负债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4、负债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回归本题: 2022年4月1日,购入时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 1591 借:应收股利 15 贷:银行存款 1606 2023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上升至1650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 = 1650 - 1591 = 59万元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59 贷:其他综合收益 59 此时,资产的账面价值(1650) > 计税基础(初始成本1591),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9万元。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 59 * 25% = 14.75万元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其他综合收益,所以递延所得税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14.75 (59 * 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4.75 2024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下降至1400万元 当期变动 = 期末公允价值1400 - 上年末公允价值1650 = ​​-250万元​​ 借:其他综合收益250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250 此时,资产的账面价值(1400) < 计税基础(1591),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91万元(1591-1400)。 这意味着之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4.75万)需要全部冲回,并且还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余额 = 191 * 25% = ​​47.75万元​​ (应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4.75 (将原有的贷方余额冲平)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7.75 (确认新的资产) 贷: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62.5 (14.75+47.75) 综上 2023年确认:+59 (公允价值变动) - 14.75 (所得税) = ​​+44.25​​ 2024年确认:-250 (公允价值变动) + 62.5 (所得税) = ​​-187.5​​ ​​累计其他综合收益 = 44.25 + (-187.5) = -143.25万元​ 如收到老师回复后仍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随时追问,加油~ 专业指导-穆易老师 2025-09-24 14:05 24次浏览 精华 为啥会计11个月,税法12个月啊? 要理解这个时间差异,我们需要从会计和税法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时间规则”分别分析: 1. 会计上摊销月份为11个月的原因 根据会计规定,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 该软件于2022年12月20日投入使用(属于12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因此2022年12月就开始摊销。 会计上按2年摊销,到2024年时,2024年的摊销时间是“全年12个月减去2024年12月(因为2022年12月开始,2年摊销期到2024年11月结束)”,所以2024年只摊销11个月。 2. 税法上摊销月份为12个月的原因 税法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时间规则是按“自然年度”完整计算,不考虑资产具体的增加月份,直接按全年12个月计算摊销(只要资产在该年度内处于使用状态)。 税法规定该无形资产按3年摊销,2024年属于其摊销期内的完整年度,因此按12个月计算摊销。 简单总结:会计遵循“当月增加当月摊,摊销期结束当月停”的精细化规则;税法则按“自然年度全期摊”的简化规则,因此出现了11个月和12个月的差异。 专业指导-小亚老师 2025-09-23 09:47 39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