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18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6不需要调减是什么意思? 但是小字里面第二段又说应当相应调减 同学,6不需要调减是不需要调整加计抵减额,注意这里的前提是发生留抵退税或留抵税额抵减欠税而转出进项税额。 下方小字第二段针对的是一般的进项税额转出情况,比如管理不善导致货物毁损进而转出进项税额。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09-05 14:02 25次浏览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收到书面通知的当日 意思是我收到当日就要在“电子税务局”或大厅申报吗? 跟 纳税期限30日 有没有矛盾? 既然要求我当日申报 就不存在30日内申报纳税啊 不矛盾。收到书面通知当日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定何时产生纳税责任),30日内申报是纳税期限(义务发生后,需在30天内完成申报缴税),前者定责任起点,后者给申报时间区间。 专业指导-小熊老师 2025-09-04 13:53 28次浏览 终结破产程序是啥意思??终结破产程序会怎么样? 终结破产程序,简单来说,就是破产程序因为法定的情形出现,而被法院裁定停止,不再继续进行下去。 当破产程序终结后,会产生一系列后果: 对于债务人而言,如果是破产清算程序终结,且经过破产清算后没有剩余财产可供分配,那么债务人的破产清算程序就彻底结束,其未清偿的债务通常会依法免除(当然要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 对于债权人来说,破产程序终结意味着通过破产程序来实现债权清偿的途径结束了。如果在破产程序中债权没有得到完全清偿,后续一般也不能再通过该破产程序来主张权利了,不过如果之后发现债务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债权人还可以申请恢复执行。 从破产程序本身看,相关的破产管理、财产分配等工作也都停止,管理人的职责等也会相应终结(除非有后续需要处理的事务)。 专业指导-汤汤老师 2025-09-04 13:51 30次浏览 这个e也没说是怎么获得的呀? 在企业新购进设备一次性扣除政策中,“计税基础500万元以下的设备、器具”,这里的“购进”涵盖了各种合法的取得方式(比如以货币形式购进、自行建造等,且政策未对取得方式做额外限制,只要符合“设备、器具”“计税基础500万元以下”这些核心条件),就可选择是否享受一次性扣除政策。所以选项E的表述是符合规定的。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09-04 13:51 25次浏览 这题 不应该是减初始投资额100吗 先明确几个公式 现值指数 = 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 ÷ 原始投资额现值 年金净流量 的公式是:年金净流量 = 净现值 ÷ 普通年金现值系数( P/A, i, n )。 本题中,年金净流量是已知的,为 10 万元,系数是3.9927 那么净现值=10*3.9927=39.927 净现值的计算是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 - 原始投资额现值。 那么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净现值39.927+原始投资额100 ​ 所以本题是加100,不是减 专业指导-小熊老师 2025-09-04 13:51 28次浏览 证券交易无转让价格,按照办理过户登记时 该证券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确定。 问:为什么没有转让价格?没有转让价格怎么还要办理过户? 1、特殊的证券转移情形导致无市场交易价格: 非交易过户:比如因继承、赠与、司法强制执行等原因导致证券所有权转移。以继承为例,继承人依据法律规定取得被继承人的证券资产,这种情况下不是通过正常的买卖交易发生证券转移,没有实际的成交价格。又如司法强制执行,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将被执行人的证券过户给申请执行人, 这也不存在市场意义上的转让价格 。 公司合并、分立等重组活动:当公司进行合并或者分立时,可能会涉及到证券的过户。比如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原公司股东持有的证券需要按照一定规则转换为新公司的证券并办理过户,这种证券转移并非基于市场交易,也就没有转让价格。 2、办理过户登记是为了明确证券的所有权归属,保障证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在继承、赠与等情况下,只有完成过户登记,新的证券持有人才能合法拥有并行使相关证券权利,比如分红权、表决权等。所以即便没有转让价格,基于上述各种原因,仍然需要办理过户登记, 而此时就需要按照规定确定计税依据来计算相关税费。 继续加油哟,预祝顺利过关! 专业指导-媛媛老师 2025-09-03 11:59 21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老师,这道题算土增的时候那个税金,用销售额3200乘以13%,为什么减去了220呢?220不是17年购买时的进项税吗?那现在2023年卖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减下去220,这个220在17年都已经抵扣了呀,还要算到2023年吗? 一般纳税人采用“销项税额 - 进项税额”的方式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对于甲厂转让综合楼的业务: 首先,计算销项税额,根据规定,转让不动产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假设为9%(不动产转让通常适用9%税率),所以销项税额是不含税转让收入3200万元乘以9%,即 3200×9%, 进项税额方面,2017年7月1日购置综合楼时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220万元,在当时已经按照规定申报抵扣了。但在转让这个综合楼时,需要计算转让环节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就要用现在的销项税额减去之前已经抵扣过的进项税额220万元,这样得到的才是本次转让业务实际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额。 而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是基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来计算的,所以要先准确算出转让环节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就需要进行“销项税额 - 进项税额(220万元)”的操作,即便220万元在2017年已经抵扣,在本次转让业务计算增值税时,仍要这样处理,以此确定转让环节的增值税税负,进而计算相关的附加税费,最终用于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中“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部分的计算。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09-05 00:19 22次浏览 精华 请问这个题目计算销项税为什么不考虑 转让冰箱专利技术所有权,取得收入970万元 转让专利技术所有权属于销售无形资产。根据增值税相关政策,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符合条件的可免征增值税。 专业指导-帆帆老师 2025-09-05 11:24 27次浏览 精华 关于本例题C企业代办并缴纳增值税的问题: 李某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本月销售额不达10万,因此可以免交增值税。而在情形(2)和情形(3)中C企业分别开具了1%和3%的专票去抵扣进项,意思是让李某放弃了免税的权利去交增值税了吗?在实务中李某会为了让企业抵扣进项而放弃自己免税的权利吗?还是我理解有误,不然我不太能理解C企业的进项是从哪里来的,请教老师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您没有理解错误:例题中的情况,正是李某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让客户抵扣进项),主动(或应要求)选择放弃免税,并就开票部分缴纳增值税。 这是常见的商业行为:在实务中非常普遍,是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做生意时的一种合作策略。放弃免税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订单、客户关系)。 你不开专票,我就不和你合作,主要是销售方议价能力比较弱,只能为了客户订单妥协 专业指导-大海老师 2025-09-02 00:39 23次浏览 精华 同一道题,这第四问为什么会有差异,到底谁对呢?右图是正保的轻松过关550题库 差别点如下: ①第二张中题干为:2024年该企业申报的利润总额为4000万元。(该金额已包含甲国分公司亏损额以及收到的乙国子公司的投资收益) ②梅洁老师课程中题干为:2019年该企业计算的境内利润总额4000万元。(该金额仅仅指境内的利润总额,不包含境外甲国分公司和乙国子公司的税前所得) 可以复听课程老师对题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计算题或综合题中,题干资料不一致,都会影响计算结果的。 专业指导-小熊老师 2025-09-02 10:37 24次浏览 精华 最后一步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不应该是3280元,怎么是4750元,麻烦解答一下 步骤1:初始调整(第1项业务) 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扩建厂房,原本错误计入管理费用,调整时: 借:在建工程 8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000 此时,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贷方余额为8000元(表示增加了以前年度的利润)。 步骤2:计算并确认所得税费用 应补交的企业所得税 =(第1项业务调增利润8000 + 坏账准备纳税调增5000)×25% = 3250元。 确认所得税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2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250 此时,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借方发生额3250元(冲减了一部分利润)。 步骤3:计算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最终余额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余额 = 贷方发生额 - 借方发生额 = 8000 - 3250 = 4750 元(贷方余额,表示调整后仍有利润剩余)。你的3280是怎么算的呢? 步骤4: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需要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贷方余额结转至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7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750 专业指导-小熊老师 2025-09-02 09:12 36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道题我做错了,然后看解析,就没看明白,为什么这个负债未来可以抵扣金额是0,不应该是4000吗?职工工资发放,应该可以抵扣的呀,税法规定,合理部分是3000,那可以理解未来可以扣除应该是3000吧,为什么是0,捂脸 你好同学! 其中合理的3000万可以在​​支付当年​​作为费用税前扣除。这意味着,在支付当年,这3000万可以​​减少支付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即可抵扣) ​​剩余的1000万​​:即使在支付当年,也永远不允许税前扣除(现在不能抵扣,未来也不允许抵扣) 因此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予抵扣的金额是0哦 同学可以理解一下此处的计算逻辑,若还有疑问,可以继续提问哦 专业指导-穆易老师 2025-08-21 10:19 29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