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存收益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中留存于企业、尚未以股利或其他形式分配给股东的部分。以下是详细说明:
1. 科目性质
所有者权益组成部分:留存收益与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共同构成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的核心内容。
累积性:反映企业自成立以来累计未分配的利润(或亏损)。
2. 构成内容
盈余公积:根据《公司法》规定,企业需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达注册资本50%后可不再提取),还可自愿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后剩余的净利润,可用于未来分配或再投资。
3. 会计处理依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6条,留存收益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之一。实务中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科目核算。
4. 实务应用示例
利润分配时: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结转未分配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或反向分录若亏损)
5. 常见误区提醒
留存收益≠现金:它是权益项目,可能已转化为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资产形式。
亏损企业无留存收益:累计未弥补亏损在报表中以“未分配利润”负数体现。
二、留存收益与现金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者在会计处理、经济实质和财务功能上均有显著差异:
1. 会计科目性质不同
留存收益: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企业累计未分配的净利润(或亏损),通过“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核算。
现金:属于资产类科目,列示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下,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可直接支付的货币资金。
2. 经济实质不同
留存收益:是利润的留存形式,可能已转化为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存货等),不代表实际资金持有。如:企业用未分配利润购置设备后,留存收益减少,但现金并未增加。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可直接用于偿债或支付,具有即时支付能力。
3. 财务功能不同
留存收益:主要用于企业长期发展(如扩大再生产、弥补亏损)。分配需通过股东决议(如发放股利)。
现金:用于日常经营周转(如支付工资、采购原材料)。管理重点在于流动性和安全性(如编制现金流量表)。
4. 实务案例对比
情景:某公司当年净利润1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10万元后,剩余90万元未分配。
留存收益:所有者权益增加90万元(未分配利润),但现金可能因投资已减少。
现金:若净利润未以现金形式收回(如存在应收账款),则现金余额可能不变甚至减少。
5. 特殊情形提醒
留存收益为负:表示累计亏损,需用未来利润或资本公积弥补,但现金余额可能仍为正。
现金充足但留存收益低:可能因企业大量举债(如短期借款)导致现金增加,但未形成利润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