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差异包括什么?怎样理解永久性差异
财务人员在日常学习会计知识点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例如永久性差异便是其中之一。那么,永久性差异包括什么?怎样理解永久性差异?接下来,之了君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一、怎样理解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由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计算口径不一而产生的差异。具体而言,一些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或费用,税收法规不予确认;而另一些在会计准则中不属于收入的项目,税收法规却作为应税收入。这些差异一旦发生,便永久存在。永久性差异只影响当期的应税收益,而不影响以后各期的纳税额。因此永久性差异不存在账务调整问题。
二、永久性差异包括什么?
1、免税收入
会计确认为收益但税法不征税,例如:
① 国债利息收入;
② 居民企业股息收入(如已税利润分回)。
2、不可扣除的费用或损失
会计确认为费用但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例如:行政罚款、税收滞纳金;
非公益性赞助支出、违法经营罚没损失。
3、非应税收入
税法确认为应税收入但会计不确认收益,例如:企业以自产产品用于投资或非应税项目(视同销售)。需要注意,关联企业间内部交易价格调整不一定属于永久性差异,只有当这种调整使得会计和税法在收入确认上存在永久性的口径差异时,才属于永久性差异 。
4、超标准支出
实际发生额超过税法扣除限额且不可在以后年度扣除的部分,例如:超标的业务招待费。需要说明,工资及 “三费” 在合理范围内可税前扣除,仅不合理部分会形成永久性差异;而坏账准备超额计提通常属于暂时性差异,因为当坏账实际发生时,税法允许扣除。
5、税法特殊调整项目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如允许加计 50%)属于永久性差异。需要注意,公益性捐赠超限额部分在当年不能扣除,但可在以后三年内结转扣除,属于暂时性差异,并不属于永久性差异范畴。
永久性差异的含义以及相关知识点内容丰富,以上只是对重要部分的阐述。如果想要学习更多实用的内容,可以通过之了课堂的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