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5-10-11 16:44:0822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为什么这里的0.8不能抵扣,因为是普通发票的原因吗?只有专票才能抵扣对吧? 嗯嗯是的哈,只有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哈,购买货物的普通发票,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11 17:12 13次浏览 开票金额60010元,实际收到60000元,少了10元怎么处理? 这种情况属于收款与开票金额的小额差异,在会计处理上通常将其计入“财务费用”或“营业外支出”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0-10 18:16 38次浏览 老师,这里的待认证销项税额为什么先进借方,而不是贷方 同学,图里是“待转销项税额”哦~ 它核算已确认收入但暂未发生纳税义务的销项税额。确认收入时,因纳税义务还没发生,所以先借记“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等纳税义务发生(比如收款、开票等),再从贷方转出,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这样是为了准确体现纳税义务的发生时点。 咱们也可以这样分步来理解: 第一步,收入和“交增值税的义务”不是同时发生的。比如你卖货,合同约定“现在确认收入,但下个月才开票、收钱”。这时候,收入已经确认了,但增值税还没到“必须交”的时候(纳税义务没发生)。 第二步,“待转销项税额”是个过渡筐。确认收入时,因为现在不用交增值税,所以先把“未来要交的增值税”临时放在“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的借方(就像把钱暂时存进一个过渡账户,先记着“有这么一笔未来要交的税”)。 第三步,等纳税义务发生时(比如下个月开票、收到钱了),再把这个过渡账户里的数转到“销项税额”里,也就是贷方转出“待转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这时候才是真正要交增值税了。 也就是说:纳税义务没到,先借方挂着;纳税义务到了,再从贷方转去销项税额交税。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10 18:14 20次浏览 老师,这里的待认证进项税额为什么先进借方,而不是贷方 “待认证进项税额”是指企业取得了增值税扣税凭证(如发票),但尚未到税务机关认证,因此暂时不能抵扣销项税额。 此时,这笔税额的“抵扣权利”还没确认,所以不能直接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需要先通过“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过渡。 由于它最终的去向是“进项税额”(借方),所以在“待认证”阶段,先将其计入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的借方,等认证通过后,再从贷方转出,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借方。 举个例子: 企业购进一批原材料,取得发票但未认证,价税合计113万元(其中税额13万元): 未认证时: 借:原材料 100 借: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 13 贷:银行存款 113 认证通过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贷: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 13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10 18:14 19次浏览 有一个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问题,我记得是不能弥补的,只有盈余公积可以,但是教材上可以,怎么肥事呀 因为教材变更了,现在的规定是可以的哈,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都可以弥补亏损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10 18:12 20次浏览 开户银行是不是付款人? 要判断开户银行是否为付款人,需结合票据类型具体分析: 商业承兑汇票:如第一张题目中的商业汇票,付款人是承兑人(甲公司),其开户银行(P银行)仅负责办理委托收款等业务,不是付款人。 银行承兑汇票:如第二张题目中的银行承兑汇票,付款人是承兑银行(P银行),此时开户银行作为承兑人,属于付款人。 开户银行是否为付款人,取决于票据类型——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企业,开户银行不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承兑银行(即开户银行)。 专业指导-小亚老师 2025-10-10 18:12 24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已知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制度相互补充,老师上课时讲了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那么可以说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补充吗 同学你好,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补充这个说法不妥哦,会计法律制度是最低要求,具有强制性,会计职业道德是更高的要求,具有自律性,是对法律制度未覆盖领域的拔高和完善,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制度的补充是单向的,即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的补充 专业指导-彬彬老师 2025-10-09 13:51 48次浏览 精华 合同资产是什么意思 合同资产:咱们先举个例子理解一下 你是开小店的,客户来买一台洗衣机,咱们俩约定:你先把洗衣机送到客户家(这一步你已经“完成了该做的事”,也就是履行了义务),但客户说“等我试用3天没问题,再给你钱”。 这时候,“客户该给你的洗衣机钱”就是合同资产——你确实该收钱,但得等“试用合格”这个“额外条件”满足了,才能真正去要。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这种“做完事、但收钱要等额外条件”的情况,就用“合同资产”这个科目记。 和“应收账款”区别?再补1个对比 还是卖洗衣机: 如果客户说“你送过来,我30天后给你钱”(只需要等30天,不用等别的),这时候该收的钱是“应收账款”; 如果客户说“你送过来、我试用合格,再给你钱”(得先等“试用合格”,再谈给钱),这时候该收的钱就是“合同资产”。 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是“只等时间”,合同资产是“先等条件、再等时间”。 “如同学针对上述解释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随时进行追问或重新提问哦~”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01 08:52 119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道题这个选项D不太理解。 D选项错了,因为它把对象搞反了。 会计信息(比如财务报表)主要是给公司外部的人(比如投资者、银行)看的,让他们了解公司情况。 而公司内部的人(比如经理、主管)自己就在公司工作,他们不需要通过看对外报表来了解公司,他们有更直接的内部渠道获取信息。 所以,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 “外部” 信息不对称,而不是“内部”。 专业指导-娜娜老师 2025-10-01 14:52 76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里的公允价值3500万元为什么不用看呀?这个3500万元讲的是什么呀?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以“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准,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无关。 本题中,甲公司付出的对价是“发行1000万股普通股,市价2.1元/股”,因此初始投资成本 = 2.1 *1000 = 2100 万元,这就是选项B的由来。 这个3500万元是乙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若后续涉及“商誉”的计算,会用到“合并成本 - 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本题未涉及商誉计算,所以不需要用),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05 11:19 39次浏览 精华 为什么第一个例题出售所得价款不需要考虑?第一个题可收回金额需要考虑?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个例题出售所得价款不需要考虑? 固定资产改建时,入账价值的逻辑是“留下的有用部分 + 新投入的改建钱 - 被换掉的旧部分的价值”。 被替换的部分已经从原资产里“拆走了”,它的出售价款是“卖废品”的收入,属于另外的损益(比如赚了亏了是当期利润的事),和“新的改建后资产值多少钱”没关系。 举个例子:你给汽车换发动机,旧发动机值1万,卖了8千,新发动机花了2万。那汽车改建后的价值是“原来汽车除了旧发动机的价值 + 2万新发动机 - 1万旧发动机价值”,至于旧发动机卖的8千,是你额外的收入,不算到汽车新价值里。 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题可收回金额需要考虑吗? 第一个题是固定资产改建,不是“资产减值”的场景,所以不用考虑可收回金额。 而第二个题是资产减值的情况:当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比如设备不值钱了),就得看它“能收回多少钱(可收回金额)”。如果原来的账面价值比可收回金额高,就得把账面价值降到可收回金额,所以必须考虑。 比如你买的手机原价5千,用了一年后,市场价只值3千了(可收回金额3千),那手机的账面价值就得按3千算,这时候就必须考虑可收回金额。 “如同学针对上述解释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随时进行追问或重新提问哦~”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06 11:25 33次浏览 精华 老师您好初级会计实务,这题怎么解呢 资料一:将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 写字楼转换前的账面价值 = 原值 - 累计折旧 = 15000 - 3000 = 12000(万元) 转换日公允价值为16000万元,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会计分录: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6000 累计折旧 3000 贷:固定资产 15000 其他综合收益 4000 资料二:收取租金及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收取租金: 借:银行存款 125 贷:其他业务收入 125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2×23年12月31日): 公允价值变动额 = 17000 - 16000 = 1000(万元)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 资料三:出售投资性房地产 出售时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 17000(万元) 出售收入为17500万元,差额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75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75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7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6000 ——公允价值变动 1000 同时,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结转: 借:其他综合收益 4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 贷:其他业务成本 5000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09-28 11:22 245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