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问答 / 详情
相似专业问答 更多
注会一共几科几年过? 注会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一般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关于您提到的“几科几年过”的问题,我可以从这两个阶段来详细解答:一、专业阶段1、‌科目数量‌:专业阶段考试共包含六门科目,分别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2、‌通过年限‌:考生需要在连续五年内通过这六门科目的考试。也就是说,从考生通过第一门科目考试的那一年开始计算,五年内必须完成其余五门科目的考试,否则第一年通过的科目成绩将作废。考生需要重新报考作废的科目以及未通过的科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年是一个滚动周期,只要在这个周期内通过所有科目即可。二、综合阶段1、‌科目数量‌:综合阶段考试只包含一门科目,即《职业能力综合测试》。‌2、通过年限‌:综合阶段考试没有具体的通过年限要求,但通常建议考生在专业阶段考试全部通过后尽快报考。因为综合阶段是对专业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时报考有助于巩固和检验专业阶段的学习成果。因此,从整体来看,注会考试要求考生在专业阶段五年内通过六门科目,并在通过专业阶段后尽快完成综合阶段的考试。这样,考生才能最终获得注册会计师的全科合格证书。 2025-07-10 11:28 400人看过 35岁考了注会但是零经验怎么办? 35岁考了注册会计师(CPA)但零经验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一些策略来开启或转换职业道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一、调整心态与学习态度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实践,以期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CPA证书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资质,但它并不代表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从头开始学习和积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二、寻找实习与工作机会‌1、实习机会‌:寻找会计事务所、企业财务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的实习机会。实习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客户和业务,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习期间,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工作中的经验,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2、初级职位‌:考虑从会计行业的初级职位开始,如会计助理、出纳员或财务分析师助理等。这些职位能让你直接参与到日常会计工作中,逐步熟悉业务流程和法规要求。三、突出理论优势与展现能力在面试或向客户推销自己时,要充分展现自己在CPA证书考试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成果。同时,要突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可以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如何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四、建立人脉与提升软技能‌1、建立人脉关系‌:无论是通过社交网络还是实际社交活动,建立并维护好人脉关系对于求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人脉关系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2、提升软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软技能也非常重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这些能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持续学习与职业规划‌1、持续学习‌:CPA持证人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保持竞争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研讨会或自学等方式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2、职业规划‌: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领域。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对于CPA持证人的需求和期望不同,因此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了解,以便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综上所述,35岁考了CPA但零经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寻找实习与工作机会、突出理论优势与展现能力、建立人脉与提升软技能以及持续学习与职业规划等方式来开启或转换职业道路。​免责声明‌:本文为会计政策解读、考试指南及实务案例分享,不替代官方文件或执业建议。因政策时效性及实务差异,请以财政部最新文件及专业判断为准。 2025-05-21 10:12 715人看过 cpa考试先后顺序怎么安排?考试通过率是多少 CPA考试科目顺序安排:CPA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考试科目包括《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和《税法》。综合阶段考试科目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和《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二)》。在安排考试科目顺序时,建议首选《会计》。因为《会计》是贯穿整个CPA考试的“百科全书”,学好《会计》可以为其他几个科目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够牢固并且学习时间较少,可以只报考两科,搭配《经济法》或《税法》这样相对简单的科目。如果学习时间较充裕,基础较好,可以选择同时报考《审计》,因为《审计》和《会计》的关联度非常大。此外,《财务成本管理》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关联度也很大,考生在选择报考科目时,可以将这两科一起搭配。如果想报考三科,时间或基础不够好的话,建议将《会计》搭配《经济法》和《税法》。总之,建议优先选择相关联的科目进行搭配报考,这样可以提高备考效率,减轻备考压力。CPA考试通过率:CPA考试难度较高,专业阶段单科平均通过率一般在20%至25%之间,综合阶段通过率相对较高,约为70%左右。以下是各科目通过率的具体情况:《会计》科目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一般在15%至20%之间,2023年会计科目合格率仅为12.58%。《审计》科目近年来难度有所上升,通过率一般在20%至25%之间。《财务成本管理》包含大量计算和分析,难度较高,通过率一般在18%至22%之间。《经济法》通过率通常较高,在25%至30%之间。《税法》难度适中,通过率一般在20%至25%之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通过率一般在23%至28%之间。综上所述,CPA考试是一个难度较高的职业资格考试,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考。在安排考试科目顺序时,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和科目关联度进行选择。同时,考生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应对考试挑战。​免责声明‌:本文为会计政策解读、考试指南及实务案例分享,不替代官方文件或执业建议。因政策时效性及实务差异,请以财政部最新文件及专业判断为准。 2025-05-13 10:43 755人看过 cpa成绩一般几点公布?成绩五年有效是如何计算的? 关于CPA成绩的公布时间,通常是在每年的11月下旬。具体公布日期每年略有不同,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官网发布的通知为准。例如,202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为11月22日8:00起,考生可以登录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查询成绩并下载打印成绩单。CPA五年有效期的计算以考生通过专业阶段第一门科目的时间为起点,采用滚动制管理成绩。这意味着考生需在连续五年内通过全部六科,未通过的科目超过五年后,已合格科目成绩将依序失效。五年期限的起始时间并非从报名或注册开始,而是以考生首次通过专业阶段任意一门科目的考试年份为准。例如,若考生在2024年通过第一门科目,则2024年为起始年,考生需在2024-2028年(共五年)内通过剩余五科。成绩失效遵循“先过期的科目先失效”原则。若考生在五年内未完成全部科目,第六年起最早通过的科目成绩作废,后续年份的成绩仍有效。例如,2024年通过科目A,2025-2028年通过科目B-E,但科目F未通过,则2024年的科目A成绩在2029年失效,考生需在2029年重新报考科目A及未通过的科目F,而2025-2028年的科目B-E成绩在2029年继续有效。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报名未参考不计入期限:某年度仅报名但未实际参加考试,该年不纳入五年计算周期。部分科目通过则年份生效:若某年通过至少一门科目,即使后续年份未参加考试,该年仍被计入五年周期。中断考试的影响:若考生中途某年未报考任何科目,五年周期不会因此延长。总的来说,CPA成绩五年有效期的计算方式是以考生通过专业阶段第一门科目的时间为起点,采用滚动制管理成绩。考生需合理规划报考科目顺序,并利用滚动机制保留有效成绩,以提高在五年内通过全部考试的概率。免责声明‌:本文为会计政策解读、考试指南及实务案例分享,不替代官方文件或执业建议。因政策时效性及实务差异,请以财政部最新文件及专业判断为准。 2025-05-29 12:01 464人看过 cpa报名了没去考有影响吗? 首先,如果已经报名了CPA考试但未能按时参加考试,那么这将被视为放弃本次考试机会。根据CPA考试的相关规定,考生报名后如果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那么其报名费用将不予退还。这意味着,不仅失去了参加考试的机会,还浪费了报名费用。其次,由于未参加考试,因此将无法获得该次考试的成绩。CPA考试的成绩对于考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衡量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重要依据。如果未能参加考试,那么将无法获得任何成绩,也无法通过该次考试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此外,虽然CPA报名后未参加考试不会对后续的报考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多次报名却未能参加考试,可能会对个人信誉和职业规划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可能会让招聘单位或用人单位对专业能力和考试态度产生质疑。因此,建议已经报名CPA考试的考生珍惜这次考试机会,认真备考并按时参加考试。如果确实无法参加考试,那么可以提前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说明或申请退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最后,需要注意的是,CPA考试的相关规定可能会根据具体年份和地区而有所变化。因此,建议在报名前仔细阅读官方发布的考试公告和报名指南,以确保自己能够充分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综上所述,CPA报名后未参加考试会对考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浪费报名费用、无法获得成绩以及可能对个人信誉和职业规划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考生应该认真对待每次考试机会,并提前做好充分的备考工作。​免责声明‌:本文为会计政策解读、考试指南及实务案例分享,不替代官方文件或执业建议。因政策时效性及实务差异,请以财政部最新文件及专业判断为准。 2025-06-06 14:29 547人看过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