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存货价值下降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那么,企业如何判断存货是否发生减值,并依据什么进行会计处理呢?
首先,存货减值的判断依据主要是企业当期存货的账面价值和可变现净值的大小关系。根据相关资料,可变现净值是指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简单的存货售价或合同价。对于直接用于出售的产品或材料,可变现净值等于自身的估计售价减去相关的税费;对于需要进一步加工的材料,可变现净值则等于产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预计将要发生的加工成本和产品的相关税费。售价的确定应优先考虑合同约定价格,若无合同则按一般市场价格计算。
当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小于可变现净值时,说明存货没有发生减值,此时仍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反之,如果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大于可变现净值,就意味着存货发生了减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公式为:账面价值减去可变现价值。
除了上述判断依据外,企业还应关注存货减值的迹象。这些迹象包括但不限于: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且在未来无回升希望、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高于销售价格、因产品更新换代导致原有库存原材料不适应新需求且市场价格低于账面成本、市场需求因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下跌等。当出现这些迹象时,企业应更加谨慎地评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并及时计提减值准备。
在会计处理方面,当存货发生减值时,企业应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如果后续存货价值恢复,可以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按恢复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在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部分,应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综上所述,企业判断存货是否发生减值应依据当期存货的账面价值和可变现净值的大小关系以及存货减值的迹象,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