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按 “作业” 分配成本,通常不主动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但两种成本的特性仍会影响其最终的分配过程。
作业成本法的逻辑起点是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而非成本与产量的联动关系。
1. 作业成本法不主动区分的核心原因
分类逻辑不同:传统成本法区分固定与变动成本,是为了分析成本与产量的线性关系。作业成本法则聚焦 “作业” 这一中间载体,关注成本与作业量(如生产批次、设备调试次数)的关联,而非直接与产量挂钩。
成本分配对象不同:固定成本(如设备折旧)和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在作业成本法下,会先统一归集到不同的作业中心(如机器加工中心、材料采购中心),再通过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无需在分配前先行拆分。
2.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特性仍会产生影响
虽然不主动区分,但两种成本的特性会体现在作业成本的分配细节中:
变动成本的分配:与产量相关的变动成本(如直接人工),通常会对应 “单位级作业”(如每件产品的加工),作业动因直接与产量挂钩,分配逻辑与传统成本法类似。
固定成本的分配:与产量无关的固定成本(如设备维护费),通常会对应 “批次级作业”(如每批产品的设备调试)或 “产品级作业”(如某类产品的研发),作业动因与产量脱钩,分配结果更精准。
作业成本法(ABC)与传统成本法对比表
对比维度 | 传统成本法 | 作业成本法(ABC) |
成本分类逻辑 | 以 “成本与产量的关系” 为核心,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 以 “成本与作业的关系” 为核心,分为作业成本库(如设备调试成本库、材料搬运成本库)。 |
成本分配核心 | 以 “产量” 为核心分配基础,常用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单一分配标准。 | 以 “作业” 为核心分配基础,按不同作业的作业动因(如调试次数、搬运次数)分配。 |
分配步骤 | 1. 归集全部间接成本至 “制造费用” 等总账科目;2. 选择单一分配标准(如总人工工时)计算分配率;3. 将间接成本按分配率一次性分配到各产品。 | 1. 识别企业主要作业(如采购、调试、加工);2. 按作业归集资源成本,形成多个 “作业成本库”;3. 为每个成本库确定专属作业动因(如采购次数、调试次数);4. 计算各成本库分配率,将成本分别分配到各产品。 |
适用场景 | 生产流程简单、产品种类少、间接成本占比低的企业(如传统大批量制造)。 | 生产流程复杂、产品种类多、间接成本占比高的企业(如多品种小批量制造、服务业)。 |
分配结果精准度 | 精准度低,易导致 “产量高、工艺简单产品” 多承担间接成本,“产量低、工艺复杂产品” 少承担成本。 | 精准度高,能将间接成本精准分配到消耗对应作业的产品,更符合实际成本消耗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