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为什么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什么
在企业合并与财务会计领域,商誉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商誉通常在企业合并过程中产生,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则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密切相关。那么,商誉为什么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又是什么呢?接下来之了君来为大家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商誉为什么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什么?
商誉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确认和计量上的差异。企业在进行企业合并和商誉管理时,需要充分理解和处理这些差异,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税务合规性。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简而言之,它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上存在差异而产生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企业在某一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不一致。例如,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上会减少当期利润,但在税法中可能不被认可,从而导致应纳税所得额高于会计利润,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商誉的产生与会计处理:商誉通常在企业合并过程中产生。当企业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时,支付的合并成本超过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即为商誉。商誉在会计上被视为一项无形资产,但其后续计量方式与一般无形资产不同。根据会计准则,商誉不需要进行摊销,但需要在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商誉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原因: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 初始确认差异:在企业合并中,商誉的初始确认是基于会计准则的,即支付的合并成本超过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然而,税法通常不认可商誉的初始确认,因为税法关注的是实际支付的金额是否可以作为成本在税前扣除。由于商誉在税法中不被认可,因此在初始确认时就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后续计量差异:会计准则要求商誉不进行摊销,而是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商誉发生减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这会减少当期利润。然而,税法通常不认可商誉减值准备的税前扣除。因此,当商誉发生减值时,会计利润会低于应纳税所得额,进一步加剧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案例:假设A公司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B公司100%的股权,支付的合并成本为1000万元,而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商誉的账面价值为200万元(1000 - 800)。然而,税法不认可这200万元的商誉,因此在初始确认时就产生了20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如果在未来某一年,B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商誉发生减值,计提了100万元的减值准备。在会计上,这100万元的减值准备会减少当期利润,但在税法中,这100万元的减值准备不被认可,因此应纳税所得额会高于会计利润,进一步增加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处理
根据会计准则,企业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反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公式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税率
在上述案例中,初始确认时产生的200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假设适用税率为25%,则需要确认5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未来商誉减值100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加到3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也需要相应调整为75万元。
以上就是关于商誉为什么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什么的分享,可供大家阅读。如果大家对于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等还有疑问,或想要针对性学习提升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来之了课堂咨询和学习,有专业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