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的关系是什么?怎么理解

来源:之了课堂
2025-09-29 16:48:34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往往对不上号,这让很多初次接触财报的人一头雾水:为什么利润表上所得税费用比“利润总额×税率”高或低?资产负债表又突然冒出一项“递延所得税”?二者到底谁欠谁、谁多谁少?接下来,之了君就来带大家一起去详细了解递延所得税与当期所得税的关系。

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的关系是什么?怎么理解

推荐阅读递延所得税资产如何进行账务处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怎么理解

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的关系是什么?怎么理解?

一、先分清“两位主角”

 当期所得税——税务局说了算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内,根据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当缴纳的所得税金额。它是基于应税所得来确定的,应税所得通常是企业当期的收入减去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税金等项目后的余额。当期所得税的计算相对直接,它反映的是企业在本年度按照税法要求实际需要承担的税负情况,是企业当期财务报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当期的净利润水平。

按税法口径,把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算出来就是“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这笔钱本季度或本年度必须交到税局,现金流出实实在在。

 递延所得税——会计视角的“时差调节器”

递延所得税,是一种更为特殊的所得税概念。它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上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例如,按照会计准则,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了一项费用,但根据税法规定,这项费用需要在以后期间才能在税前扣除;或者企业确认了一项收入,但税法规定该收入在以后期间才需要计入应税所得。这种时间上的不一致,就会导致暂时性差异的产生。递延所得税就是对这些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将会影响的所得税金额进行的一种预先确认。它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导致应税所得增加时,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导致应税所得减少时,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在确认收入、扣除费用时点不同,导致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出现差异。这些差异未来会“反转”,于是按税率预先确认一笔资产或负债,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它并不立即产生现金流,却决定了未来少交或多交税的“权利或义务”。

二、二者如何“勾稽”:一个公式打通逻辑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收益)。也就是说:

 若本期会计利润>应税所得,先少交税,未来需要补交,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被“拉高”至与会计利润匹配;

 若本期会计利润<应税所得,先多交税,未来可以少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费用被“压低”。

通过递延项目的加减,会计把“税务局的时间表”调成“股东看的利润表”,让税后利润更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三、常见“时间差”场景举例

 折旧年限差异:会计按10年折旧,税法允许5年加速折旧。前5年税法折旧多,应纳税所得额小,当期所得税低;但账面资产价值高,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后5年反转,递延负债逐步冲回。

 减值准备:会计上提存货跌价100万元,税法实际发生损失才允许扣除。今年会计利润减少100万,但税局不认,应纳税所得额不变,当期所得税按高基数缴纳;企业因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假设税率25%),等商品真的报废出售时,再抵减应交税款。

 收入确认时点:会计按履约进度确认收入,税法按开票或收款确认。若会计先确认、税法后确认,则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则产生资产。

四、对财务分析的启示

 现金流角度:递延所得税不涉及当期现金,因此“所得税费用”与“支付的各项税费”常有差距,分析自由现金流时要加回递延部分。

 盈利质量:若企业连续大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说明其账面利润持续低于应税所得,需核查减值、费用是否过度计提;反之大额负债则要关注未来利润被税负“吞噬”的风险。

 税率变动:法定税率下调时,现有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会减少,递延资产余额也会缩水,直接影响当期净利润,投资者需提前量化测算。

五、实务小贴士

月末先编制《税会差异表》,把各类暂时性差异分类归档,一目了然。

对长期资产,建立“折旧税会差异台账”,每年自动计算转回金额,避免遗漏。

亏损年度同样可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但必须有未来足够应纳税所得额作为支撑,否则会被审计师“打掉”,管理层需提供可靠盈利预测。

以上就是关于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的关系是什么、怎么理解的分享,可供大家阅读。如果大家对于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还有疑问,或想要针对性学习提升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来之了课堂咨询和学习,有专业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实操问答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