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4-07-18 11:11:04467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应收票据是资产类 借加贷一 为什么最后是贷 应收票据 当企业持有应收票据到期,收到款项时,意味着“应收票据”这项资产已经变现(转化为银行存款),所以需要减少“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 由于“应收票据”是资产类科目,减少记贷方,因此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简单来说,“贷应收票据”是因为票据到期收回了钱,应收的票据资产减少了,资产类科目减少记贷方 专业指导-小亚老师 2025-10-20 14:32 20次浏览 这个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收账款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 不是借贷平衡一增一减吗? 在这个会计分录中,主营业务收入是增加的,并非一增一减。 会计分录的借贷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但这里的“应收账款”(资产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和“主营业务收入”(损益类科目,贷方表示增加)是同时增加的: 借方“应收账款”增加,代表企业应收取的款项增多; 贷方“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代表企业的经营收入增多。 两者同增,金额相等,符合借贷平衡的要求。 专业指导-小亚老师 2025-10-20 13:50 21次浏览 选项a为什么对?总账账户平时只需要结出月末余额,他这个月末余额说的是总账表格最右边的余额吗/还是说得是表格总账的本月合计 A正确,这里的“月末余额”指的是总账账户最右边的余额栏金额。 总账账户的结账特点是平时只需结出月末余额,不需要每月结计“本月合计”“本年累计”发生额(除非有特殊要求)。例如,对于资产类、负债类等总账账户,每月只需在月末计算出余额即可,通过余额反映账户在该月末的财务状况,所以“总账账户平时只需结出月末余额”这一表述是正确的。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20 13:47 20次浏览 我想问下表格最右边写的余额全部都表示的是本月余额吗?而不是本年余额? 同学你好,最右边的余额,若会计期间是月度(如每月结账),期末余额就是月末余额,若会计期间是年度(如年度财务报表),期末余额就是年末余额 专业指导-彬彬老师 2025-10-20 13:45 20次浏览 长期股权投资,指的是金融性的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还是非金融性投资(固定资产等),还是两者都可以,只要是长期就可以叫做长期股权投资,我没搞明白,股权什么意思,股权指的是所占的股份份额,还是专门指股票债券基金等这些金融资产投资的专门说法 股权是股票份额投资,专指股份投资 专业指导-娜娜老师 2025-10-20 12:01 28次浏览 长期股权投资,指的是金融性的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还是非金融性投资(固定资产等),还是两者都可以,只要是长期就可以叫做长期股权投资,我没搞明白,股权什么意思,股权指的是所占的股份份额,还是专门指股票债券基金等这些金融资产投资的专门说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关键不在 “长期”,而在 “投资目的”—— 是为了通过持有股权,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而非短期买卖获利。它的核算范围只有两类: 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比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比如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 股权不是 “股票、债券、基金” 的专门说法,它的核心是 “权利”: 股权 = 股东对公司的权利,比如参与经营决策的投票权、分享利润的分红权、剩余资产的分配权等。 股票只是 “股权的载体之一”,比如上市公司的股权通过股票体现,而未上市企业的股权可能只是 “出资协议” 或 “股权证明”,没有实体股票,但依然是股权。 债券、基金和股权完全不同:债券是 “债权”(借钱给别人,到期收本付息),基金是 “委托投资”(把钱给基金公司帮你理财),都不涉及对被投资方的 “股东权利”。 投资方式既可以是发行股票,也可以是固定资产等各种方式 比如现金支付:最直接的方式,用银行存款购买被投资方的股权。 例:甲公司用 5000 万元银行存款,从丙公司手中买下乙公司 51% 的股权,此时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就是 5000 万元,标的是 “乙公司 51% 的股权”。 非现金资产支付:用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等换取股权。 例:甲公司用一套账面价值 800 万元的厂房(公允价值 1000 万元),换取乙公司 20% 的股权,此时甲公司是用 “厂房” 作为对价,最终取得的是 “乙公司 20% 的股权”,核算为长期股权投资(按 1000 万元入账)。 发行权益性证券:通过发行自己公司的股票,换取被投资方的股权。 例:甲公司发行 100 万股自身股票(公允价值每股 15 元),从丁公司手中换得乙公司 30% 的股权,此时甲公司用 “自身股票” 作为代价,取得的仍是 “乙公司 30% 的股权”,属于长期股权投资。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20 11:56 32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差额计税法是什么 增值税差额计税法 简单说,就是纳税人先从总收入里减去政策允许扣除的钱,用剩下的“差额”算增值税,避免重复交税。 比如你帮别人办事,收了100元,但其中60元是帮对方代付的费用(不是你赚的),就只用按“100-60=40元”这个差额算税,而不是按100元全额算。 比如旅游公司:收游客1000元,其中600元是代付的酒店、门票钱,按“1000-600=400元”算税。 建筑公司:接工程收200万,付给分包方120万,按“200万-120万=80万”算税。 劳务派遣公司:收用工单位50万,其中35万是给员工发的工资社保,按“50万-35万=15万”算税。 以旅游公司为例 1. 总收入(含税):1000元 2. 可扣除的代付款:600元 3. 算差额销售额:(1000-600)÷(1+6%)≈377元(旅游服务税率6%) 4. 算增值税:377×6%≈22.6元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18 13:44 34次浏览 精华 老师好,摊销为什么一会在借方一会在贷方,能麻烦您详细讲解一下吗,谢谢🙏 咱们拆成三个环节,用“工具本身、消耗记录、费用归属”的思路来理解: 1. 领用专用工具时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 100 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 100 000 理解:工具从“仓库里(在库)”搬到“车间里用(在用)”,所以“在用”增加(借),“在库”减少(贷)。 2. 摊销的时候(第一次、第二次摊50 000) 借:制造费用 50 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 50 000 理解: “制造费用”:车间用工具产生的消耗,是成本费用,费用增加要记借方(就像“花钱了,费用账要记增加”)。 “摊销”科目:是专门记录工具被用掉多少的“明细账”,工具用一次,消耗的价值就记在这里,所以“摊销”增加要记贷方(就像“消耗的账,越用越多,所以记贷方”)。 3. 报废结转时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 100 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 100 000 理解:工具报废了,“在用”的工具就没了,所以“在用”减少(贷)。 “摊销”科目:之前两次摊销一共记了100 000(50+50),现在工具报废,这笔“消耗记录”也要结清,所以“摊销”减少(借),把之前记的消耗和在用的工具对冲掉。 也就是说: 摊销时,“摊销”科目是记“用掉多少”,所以用一次就“贷”一次,累计消耗; 报废时,要把“用掉的记录”和“在用的工具”一起清掉,所以“摊销”要“借”回来,和“在用”的贷方抵消。 “如同学针对上述解释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随时进行追问或重新提问哦~”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19 17:07 29次浏览 精华 老师好,生产过程中用于包装产品作为产品组成部分的是为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抵扣进项税,为什么要计入生产成本 同学你好,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与计入产品成本不冲突哦,比如包装物不含税买入价10万,进项税额1.3万元,其中计入产品成本的金额为买入价10万,进项税额1.3万抵扣销项税额,不计入成本哦 专业指导-彬彬老师 2025-10-19 16:19 20次浏览 精华 想问下老师,经济法票据权利里面,追索权适用622,623原则有点没听懂,哪种情况用622原则,哪种情况用623原则,这个图没看懂 持票人对前手的首次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内行使;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内行使 。这里的“前手”是指在票据签章人或者持票人之前签章的其他票据债务人。 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 。 专业指导-鱼儿老师 2025-10-16 18:33 130次浏览 精华 图一里面:为什么这十个甜甜圈属于库存商品?不属于主营业务收入 图二里面:为什么这十个甜甜圈对外销售后属于主营业务收入? 没有卖了还是单位的产品。属于库存商品。卖了以后产品没有了但是收到钱了。这就属于收入了。 专业指导-鱼儿老师 2025-10-16 20:01 49次浏览 精华 银行存款为什么在贷方, 1:银行存款为什么在贷方? 银行存款属于资产类账户,资产减少时记贷方。此处是企业支付委托加工相关款项(含消费税、加工费等),银行存款因支付而减少,因此记贷方。 2:收回后用于直接销售时,借方贷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借方“委托加工物资等”:收回后直接销售的,消费税需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因此借方反映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增加。 贷方“银行存款等”:表示企业支付了委托加工环节的款项(包括消费税、加工费等),银行存款因支付而减少。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17 12:21 53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