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5-10-10 18:11:4824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开票金额60010元,实际收到60000元,少了10元怎么处理? 这种情况属于收款与开票金额的小额差异,在会计处理上通常将其计入“财务费用”或“营业外支出”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0-10 18:16 17次浏览 老师,这里的待认证销项税额为什么先进借方,而不是贷方 同学,图里是“待转销项税额”哦~ 它核算已确认收入但暂未发生纳税义务的销项税额。确认收入时,因纳税义务还没发生,所以先借记“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等纳税义务发生(比如收款、开票等),再从贷方转出,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这样是为了准确体现纳税义务的发生时点。 咱们也可以这样分步来理解: 第一步,收入和“交增值税的义务”不是同时发生的。比如你卖货,合同约定“现在确认收入,但下个月才开票、收钱”。这时候,收入已经确认了,但增值税还没到“必须交”的时候(纳税义务没发生)。 第二步,“待转销项税额”是个过渡筐。确认收入时,因为现在不用交增值税,所以先把“未来要交的增值税”临时放在“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的借方(就像把钱暂时存进一个过渡账户,先记着“有这么一笔未来要交的税”)。 第三步,等纳税义务发生时(比如下个月开票、收到钱了),再把这个过渡账户里的数转到“销项税额”里,也就是贷方转出“待转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这时候才是真正要交增值税了。 也就是说:纳税义务没到,先借方挂着;纳税义务到了,再从贷方转去销项税额交税。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10 18:14 17次浏览 老师,这里的待认证进项税额为什么先进借方,而不是贷方 “待认证进项税额”是指企业取得了增值税扣税凭证(如发票),但尚未到税务机关认证,因此暂时不能抵扣销项税额。 此时,这笔税额的“抵扣权利”还没确认,所以不能直接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需要先通过“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过渡。 由于它最终的去向是“进项税额”(借方),所以在“待认证”阶段,先将其计入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的借方,等认证通过后,再从贷方转出,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借方。 举个例子: 企业购进一批原材料,取得发票但未认证,价税合计113万元(其中税额13万元): 未认证时: 借:原材料 100 借: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 13 贷:银行存款 113 认证通过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贷: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 13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10 18:14 19次浏览 其他个人是不是个体户 不是,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个体工商户是个体户,其他个人通常就是自然人,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10 18:11 14次浏览 请问怎么简单易懂理解这题 我们可以把“应收账款”想象成一个“钱包”,来通俗理解这道题: 1.销售产品时,“钱包”进钱 销售产品收入120000元,增值税是13%(相当于额外的“手续费”),所以总共应该收的钱是 120000 + 120000×13% = 135600 元。这时候“应收账款钱包”里多了135600元。 2.预收货款时,“钱包”出钱 因为企业没设“预收账款”科目,预收的6000元货款要从“应收账款钱包”里暂时“支出”(贷方登记),所以钱包里的钱减少了6000元。 3.算最终余额 “钱包”最终的钱 = 进的钱 - 出的钱 = 135600 - 6000 = 129600 元,也就是应收账款的余额。 专业指导-小亚老师 2025-10-10 18:08 19次浏览 同样是甜甜圈销售,请问为什么第一个不能用库存商品,第二个则是库存商品?请问判断这类科目时有何技巧? 第一个分录是 “收钱确认收入”,和商品是否出库没关系,所以不用 “库存商品”;第二个是 “转成本”,要把卖出去的商品从仓库账上减掉,所以必须用 “库存商品”。 技巧就 2 个: 看分录核心是 “确认收钱 / 收入” 还是 “转已售商品成本”:确认收入时,只记钱和收入、税,不碰库存;转成本时,才要冲减库存。 记关键词:“主营业务收入” 对应 “银行存款 / 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成本” 对应 “库存商品”,这是固定搭配。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10-10 18:07 23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合同资产是什么意思 合同资产:咱们先举个例子理解一下 你是开小店的,客户来买一台洗衣机,咱们俩约定:你先把洗衣机送到客户家(这一步你已经“完成了该做的事”,也就是履行了义务),但客户说“等我试用3天没问题,再给你钱”。 这时候,“客户该给你的洗衣机钱”就是合同资产——你确实该收钱,但得等“试用合格”这个“额外条件”满足了,才能真正去要。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这种“做完事、但收钱要等额外条件”的情况,就用“合同资产”这个科目记。 和“应收账款”区别?再补1个对比 还是卖洗衣机: 如果客户说“你送过来,我30天后给你钱”(只需要等30天,不用等别的),这时候该收的钱是“应收账款”; 如果客户说“你送过来、我试用合格,再给你钱”(得先等“试用合格”,再谈给钱),这时候该收的钱就是“合同资产”。 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是“只等时间”,合同资产是“先等条件、再等时间”。 “如同学针对上述解释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随时进行追问或重新提问哦~”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0-01 08:52 109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道题这个选项D不太理解。 D选项错了,因为它把对象搞反了。 会计信息(比如财务报表)主要是给公司外部的人(比如投资者、银行)看的,让他们了解公司情况。 而公司内部的人(比如经理、主管)自己就在公司工作,他们不需要通过看对外报表来了解公司,他们有更直接的内部渠道获取信息。 所以,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 “外部” 信息不对称,而不是“内部”。 专业指导-娜娜老师 2025-10-01 14:52 63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里的公允价值3500万元为什么不用看呀?这个3500万元讲的是什么呀?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以“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准,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无关。 本题中,甲公司付出的对价是“发行1000万股普通股,市价2.1元/股”,因此初始投资成本 = 2.1 *1000 = 2100 万元,这就是选项B的由来。 这个3500万元是乙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若后续涉及“商誉”的计算,会用到“合并成本 - 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本题未涉及商誉计算,所以不需要用),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0-05 11:19 32次浏览 精华 老师您好初级会计实务,这题怎么解呢 资料一:将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 写字楼转换前的账面价值 = 原值 - 累计折旧 = 15000 - 3000 = 12000(万元) 转换日公允价值为16000万元,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会计分录: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6000 累计折旧 3000 贷:固定资产 15000 其他综合收益 4000 资料二:收取租金及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收取租金: 借:银行存款 125 贷:其他业务收入 125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2×23年12月31日): 公允价值变动额 = 17000 - 16000 = 1000(万元)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 资料三:出售投资性房地产 出售时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 17000(万元) 出售收入为17500万元,差额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75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75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7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6000 ——公允价值变动 1000 同时,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结转: 借:其他综合收益 4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 贷:其他业务成本 5000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09-28 11:22 239次浏览 精华 这个题我不太理解我算的等于80000 期末所有者权益 = 期初所有者权益 + 本期利润 = 100 000 + 20 000 = 120 000元 所以期初所有者权益是100 000,再加上本期利润20 000,最终结果就是120 000,对应选项A。 专业指导-鱼儿老师 2025-09-28 13:21 178次浏览 精华 这个题老是做错。 选项A:描述的是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而非现值,错误。 选项B: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正确。 选项C:描述的是重置成本的计量方式,而非现值,错误。 选项D:现值计量下,负债按照预计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正确。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09-28 13:31 105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