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税是什么?附加税征收依据、常见类型、会计处理有哪些?
一、附加税的定义
附加税是指以正税(如增值税、消费税等)为计税依据,按一定比例附加征收的税种。其本身不独立存在,依附于主税,用于特定公共事业或地方财政补充。例如,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均属于附加税范畴。
二、附加税征收依据与常见类型
计税依据:
附加税的计税基础通常是正税的应纳税额。例如:
城市维护建设税=(实缴增值税+消费税)×适用税率(7%、5%或1%)
教育费附加=(实缴增值税+消费税)×3%
常见类型:
城市维护建设税:按纳税人所在地划分税率(市区7%、县城5%、其他1%)。
教育费附加:统一按3%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地方教育附加:部分省份征收,税率通常为2%(如广东省)。
三、附加税会计处理
科目设置:
计提时:借记“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缴纳时:借记“应交税费”,贷记“银行存款”。
案例说明:
案例背景:某市企业当月缴纳增值税10万元,消费税5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3%。
计算:
城市维护建设税=(10万+5万)×7%=1.05万元
教育费附加=(10万+5万)×3%=0.45万元
会计分录:
借:税金及附加1.5万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05万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0.45万
四、实务注意事项
税率差异:需根据纳税人注册地确认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如跨地区经营需按实际经营地税率缴纳)。
免税影响:若主税(增值税/消费税)享受减免,附加税同步减免(政策另有规定除外)。
申报期限:与主税一致,逾期缴纳将产生滞纳金(每日万分之五)。
风险提示:
错误适用税率可能导致补税罚款(如误用市区税率7%代替县城税率5%)。
附加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需全额计入损益。
附加税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其计算与处理需严格遵循税法规定。会计人员应重点关注计税依据的准确性、税率的适用性,以及政策变动(如阶段性减免政策)。建议定期查阅地方税务通知,或通过“国家税务总局12366服务平台”咨询具体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会计政策解读、考试指南及实务案例分享,不替代官方文件或执业建议。因政策时效性及实务差异,请以财政部最新文件及专业判断为准。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或Ctrl+D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