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是什么?备付率低对企业有何具体影响

一、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以下从结合定义、计算方式、评价标准来详细说明:
1、利息备付率(Interest Coverage Ratio, ICR)
利息备付率指在借款偿还期内,息税前利润(EBIT)与当期应付利息(PI)的比值,反映企业通过经营收益支付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
EBIT: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的利润,体现企业核心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
PI:当期需支付的债务利息总额(计入总成本费用的全部利息)。
基准值:正常经营企业利息备付率应大于1,一般行业标准建议不低于2。
风险预警:利息备付率<1,企业利润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存在偿债风险。利息备付率≥2,偿债能力较强,利息支付保障度高。
【案例】某企业2025年息税前利润为500万元,当期应付利息为200万元。利息备付率 = 500 / 200 = 2.5。得出结论:该企业利息支付保障度较高,偿债风险较低。
2、偿债备付率(Debt Service Coverage Ratio, DSCR)
偿债备付率指在借款偿还期内,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与当期应还本付息金额的比值,反映企业偿还债务本息的综合能力。
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息税前利润 + 折旧和摊销 - 企业所得税。
当期应还本付息金额:当期应还贷款本金额 + 计入总成本费用的全部利息。
基准值:偿债备付率应大于1,一般行业标准建议不低于1.3。
风险预警:偿债备付率<1,企业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不足以偿付当期债务,需通过短期借款偿付。偿债备付率≥1.3,偿债能力较强,债务本息支付保障度高。
【案例】某企业2025年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为800万元,当期应还本付息金额为600万元。偿债备付率 = 800 / 600 ≈ 1.33,得出结论:该企业偿债能力符合行业标准,债务风险可控。
3、利息备付率与偿债备付率的区别
指标 | 核心用途 | 计算范围 | 评价重点 |
利息备付率 | 评估利息支付能力 | 仅考虑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 | 聚焦利息支付保障度 |
偿债备付率 | 评估债务本息综合偿还能力 | 包括折旧、摊销、利润及所得税调整 | 覆盖本金和利息的全面偿债能力 |
4、实务应用建议
①行业对比:不同行业对备付率的要求存在差异。例如,重资产行业(如钢铁、化工)因负债率高,通常需要更高的备付率。
②动态调整:企业需结合历史数据、行业均值及债务结构动态调整目标值,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
③风险预警:若备付率持续偏低,可能预示企业整体偿债能力不足,需及时调整融资或经营策略。
二、备付率作为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和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其高低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显著影响。备付率低虽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会显著增加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应结合行业特性、债务结构和经济环境,合理确定备付率水平,并通过多维度财务指标分析实现稳健经营。正如世界银行在基础设施项目审批中强调的:“DSCR不仅是风险控制工具,更是评估项目可持续性的核心依据”。以下是备付率低对企业的具体影响:
1.流动性风险加剧
低备付率意味着企业预留的应急资金不足,一旦遭遇市场波动(如客户集中提现)、供应链中断或债务集中到期,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例如,某制造业企业因备付率过低,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无法及时支付货款,导致生产停滞,最终错失订单。
2.信用评级与融资能力受损
债权人(如银行、供应商)通常将备付率作为评估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依据。低备付率可能引发评级机构下调信用等级,导致融资成本上升或融资渠道受限。例如,某房地产企业因备付率持续低于行业安全线(DSCR<1.2),被银行要求提前偿还贷款,加剧了资金压力。
3.经营稳定性下降
在经济下行或行业竞争加剧时,高备付率企业可通过动用预留资金维持运营,而低备付率企业可能被迫削减开支、延迟投资或变卖资产,影响长期发展。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备付率充足的企业得以通过低价收购竞争对手资产实现扩张,而备付率低的企业则陷入生存危机。
免责声明:本文为会计政策解读、考试指南及实务案例分享,不替代官方文件或执业建议。因政策时效性及实务差异,请以财政部最新文件及专业判断为准。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