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营是什么意思?个体经营所得税怎么算
个体经营的常见组织形式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及以个体工商户名义登记的个人合伙(注:个人合伙本身并非独立登记类型,而是自然人共同经营的一种方式)。社会上一般认同的个体工商户则指广义上的个体工商户,其中包括个人合伙。那么,大家是否有过具体的了解,到底个体经营是什么意思?个体经营所得税怎么算?下面,之了君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一、个体经营是什么意思?
个体经营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一种经营形式。
个体工商户形式的个体经营实体具有自然人和经营者双重身份。作为自然人,其当然享有法律赋予人的一切权利,包括一般经营组织所不可能享有的婚姻自主权、财产继承权等民事权利。同时,其作为个体工商户,又享有法律赋予的、不是一般自然人所能享有的经营的权利,如请帮手、带学徒、起字号、签订经营合同等工商业经营的权利。按法律、法规要求,其取得双重身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依法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因而属于营业适用的市场主体。
二、个体经营所得税怎么算?
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方式,具体计算规则及优惠政策如下:
查账征收(适用于账簿健全的个体户)
1.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 全年收入总额 - 成本 - 费用 - 损失 - 允许扣除的捐赠额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2.基本减除:无综合所得的个体户,可减除每年 6 万元基本费用(相当于每月 5,000 元)
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房贷利息等符合条件的专项附加扣除
捐赠扣除:公益捐赠额≤应纳税所得额 30% 的部分可扣除。
核定征收(适用于账簿不健全的个体户)
定额征收:税务机关直接核定固定税额(如月缴 1,000 元)。其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 万元(季度≤30 万元)且未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享受增值税免税;同时,月销售额未超过当地税务机关核定起征点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即 “双免政策”,具体以当地规定为准)。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核定所得率(行业差异)
例:核定所得率 10%,收入 100 万元,则应纳税所得额 = 10 万元
关于个体经营的含义以及个体经营所得税相关的一些计算方法和配套内容,之了君已经初步给大家汇总完毕了。当然,涉及到的一些重点内容还有很多,可能会在大家的日常工作当中出现。如果大家想要提升自己的实操能力,可以选择到之了课堂来培训。























或Ctrl+D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