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5-08-05 11:17:2126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怎么判断可不可明确区分吗 在判断商品或服务是否可明确区分时,可从以下两个条件进行分析: 从客户角度:客户能够从该商品本身或从该商品与其他易于获得的资源一起使用中受益,即客户单独使用该商品或与其他常见资源搭配使用时,能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等。比如本题中货架及促销物料,乙公司可以将其用于新产品销售,单独从中受益。 从合同角度:企业向客户转让该商品的承诺与合同中其他承诺可单独区分。也就是说,企业不需要提供重大的服务将该商品与合同中其他承诺进行整合等,该商品本身就可以独立作为一项转让的对象。像本题中定制货架及促销物料这一事项,和乙公司向甲公司供货等其他合同承诺是可以单独区分开的 。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可以判断商品或服务是可明确区分的。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08-06 11:33 27次浏览 不是反映了单独售价11吗 为什么还不能单独确认 单独售价11,但增加交付的A商品售价10,没有反映单独售价,要将追加的与未履行的商品合并为一个新合同。 专业指导-婷婷老师 2025-08-06 11:33 26次浏览 纯债券价值怎么计算出来的,麻烦附上公式我算的数对不上 纯债券价值就是按照利息和本金折现计算得到的。比如,第一年纯债券价值=100×(P/A,12%,20)+1000×(P/F,12%,20)≈850.61元。以此类推。 专业指导-帆帆老师 2025-08-06 11:33 14次浏览 图三中(5)在计算丙公司在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时为什么不考虑图2(4)中的未实现内部损益的部分? 计算 “丙公司在甲公司合并报表中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 ,核心是基于 丙公司自身资产负债的持续计算(从购买日到期末,考虑资产负债公允价值调整、折旧 / 摊销、实现净利润等) 。 未实现内部损益在合并抵销分录里,通过影响 “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 等科目处理,不调整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是从购买日持续计算的 “底册” 数据,内部损益抵销是另一套调整逻辑 )。 专业指导-帆帆老师 2025-08-06 11:33 29次浏览 股权支付的比例是90%是不是就按原计税基础的90%加上公允价值的10%,就是转让后资产的计税基础 同学你好,如果满足特殊税务重组,对于非股权转让部分考虑所得,按照这个公式,原持有方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征所得税,对于股权支付部分,是按照原计税基础,不需计征所得 专业指导-小云老师 2025-08-06 11:32 27次浏览 您好,老师能说的具体点吗,或者举个例子,哪个科目在什么情况下确认递资或递负,这个课程老师没讲的那么透彻。 一、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例子(以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例 ) 业务背景:甲公司持有一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投资(如企业债券 ),初始入账价值 1000 万元,2024 年末公允价值上升至 1200 万元,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00 万元(假设所得税税率 25% )。税法规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在实际处置时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所以会计上因公允价值上升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 200 万元,税法不认可,产生递延所得税影响。 账务处理: 会计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借:其他债权投资 —— 公允价值变动 200 贷:其他综合收益 200 确认递延所得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00 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25% = 50万元。 借:其他综合收益 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0 这里,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 )的交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相关的递延所得税(50 万元 ),同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体现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 )” 。 二、调整期初留存收益的例子(以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为例 ) 业务背景:乙公司 2023 年之前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2024 年执行新会计政策,改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假设某投资性房地产原价 5000 万元,已提折旧 1000 万元,2024 年初(政策变更日 )公允价值为 6000 万元。按追溯调整法,需调整期初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 会计政策变更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 6000 万元(公允价值 ),计税基础 4000 万元(成本 - 累计折旧 ),差异 2000 万元(所得税税率 25% )。 账务处理:追溯调整确认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 借:投资性房地产 —— 公允价值变动 2000 贷: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1800 贷:盈余公积 200(假设盈余公积计提比例 10% ) 确认递延所得税影响: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000 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 = 2000×25% = 500万元。 借: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450 借:盈余公积 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00 此情形下,与会计政策变更(直接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期初留存收益调整 )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调整了期初留存收益(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体现 “根据具体事项区分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 专业指导-帆帆老师 2025-08-06 11:32 23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这个利息为什么90天后就不收取,90日内要收取? 同学你好,是这样哈,老师跟你说一下原理。 在结息日起90天内,从会计核算角度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金融企业已经按照合同约定确认了利息收入 ,此时即便尚未实际收到利息,也认为收入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应该按照规定缴纳增值税,体现税收的及时性和确定性原则。90天后,应收未收利息可能存在较大的回收风险,金融企业面临资金无法回笼的情况。为了减轻金融企业的税收负担,避免因未实际收到现金却要缴纳税款导致资金压力增大,此时暂不征收增值税,等实际收到利息时再缴纳,体现了税收与资金流相匹配的原则。 专业指导-岚妮老师 2025-08-05 17:04 31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道题我圈出来的那一步您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就是技术转让收入这里不适用15%的税收优惠,应该按照25%的税率单独计算;技术转让应纳税额为2300-1400=900,其中500免税,400减半征收,税额为400*50%*25%=50; 前面的386.83是纳税调减了500+400*50%=700,但是是按照15%纳税的(即按照200*15%=30纳税的),但是应该按照25%纳税,所以少算了10%的税率差,所以这里加上哟 专业指导-奇奇老师 2025-07-22 14:47 81次浏览 精华 这个对股份有限公司适用么 主要针对有限责任公司哟,股份有限公司在特殊情况下也适用(其实目前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实缴制,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哟) 专业指导-奇奇老师 2025-07-17 09:28 62次浏览 精华 老师,这题选项第D为什么不对,没看懂 同学您好,强制信息披露是强制需要披露的信息。硬信息披露指的是披露的是历史客观性信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硬信息不一定是强制信息披露,强制信息披露也不一定是硬信息。 专业指导-尤娜老师 2025-07-17 05:47 48次浏览 精华 同控的入账成本为什么要包含商誉呢?同控不是不产生商誉吗?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为:被合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账面价值的份额+商誉,下面来解释一下商誉是如何来的。 比如:甲从母公司A那里购买了同一集团的A的子公司乙,形成同一控制下合并,而乙是之前母公司A从外部购买的,当时购买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了商誉。现在甲从母公司A那里购买了乙,成为乙的母公司,也要把当初A购买乙形成的商誉承接过来。 也就是说:商誉并不是甲购买乙(同控)下形成的,而是之前最终控制方A收购乙时(非同控)形成的。 专业指导-婷婷老师 2025-07-17 09:46 303次浏览 精华 减资为什么会影响债权人利益 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公司承担债务责任的基础,是对债权人债权的一种保障; 减资意味着公司实际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财产减少; 比如,甲公司注册资本原本是1000万元,对外有500万元债务,公司资产状况良好,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 但如果公司减资到300万元 ,在公司资产没有其他增加的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保障程度明显降低,一旦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债权人收回全部债权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呢,祝考试顺利通过! 专业指导-兰兰老师 2025-07-17 08:21 29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