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5-05-20 15:26:3325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亲爱的老师你好,第2题,C选项不懂为啥是对的 如果乙公司由投资性主体转为非投资性主体,则应当将其控制的全部主体纳入合并范围,丁公司自然也是。 而乙公司和丁公司都由最终控制方甲公司控制,所以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专业指导-婷婷老师 2025-05-20 15:26 29次浏览 老师,29题,分类为第二类的不是其他债券投资吗?为什么不能选? 如果买的是债券,划分为第二类,才是其他债权投资。 如果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划分为第二类,是应收款项融资。 根据主体的不同,分的更细了而已。 专业指导-婷婷老师 2025-05-20 15:26 17次浏览 老师您好,我之前内容有些遗忘,关于企业合并这里如果是非同一控制下,那么我确认的长投不就是按公允来么?比方说我发行10000股股票(股本1元市价2.95)获得甲企业70%股权,甲企业公允36000,那我的个报分录是不是就是 借 长投 29500 贷 股本 10000 资本公积 19500。 但是甲企业70%公允是25200,我多付的4300为商誉。是这样吗?还有我记得当时成本法权益法一个比大小一个不比大小具体是谁比谁不比,怎么比,如果我少花钱确认营业外收入对么 总的来说是不是图中这句话意思是,只要是非同控企业合并不管我多花了少花了,我个报确认的长投一定是按照我付出的公允来,但是还是要比大小,怎么比,什么时候比 同学你好! 你写的分录没问题呢。 我总结一下。 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大小”差异 1. 成本法(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不需要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无论支付对价是否高于或低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均以合并成本直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 差额(商誉或营业外收入)仅在合并报表层面处理。 权益法(对联营/合营企业投资) 需要比大小:初始投资成本需与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比较。 若投资成本 < 应享有份额: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若投资成本 > 应享有份额:不调整,差额视为商誉隐含在长期股权投资中。 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同学考试顺利,逢考必过! 专业指导-小刘老师 2025-05-20 15:26 25次浏览 为什么第二年抵消投资收益时不用考虑第一年的呢 在合并财务报表抵消分录中,第二年抵消第二年的投资收益时,并非完全不考虑第一年的情况,只是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有其特定逻辑。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抵消处理,第一年要将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进行抵消,同时抵消投资收益等。到了第二年,虽然是抵消当年的投资收益,但年初未分配利润的调整会考虑到第一年的影响。因为第一年抵消分录的结果会影响到第二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在编制第二年的抵消分录时,需要通过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来衔接第一年的抵消事项,以确保合并财务报表中利润分配等项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所以说,并不是不考虑第一年的情况,而是通过对年初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调整来间接考虑第一年的影响,以正确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05-20 15:26 14次浏览 老师您好,2甲出售时的营收和乙出售时的营成集团不认对不?那到第二年5的时候不是也应该不认吗?学生理解的分录是这样的借:年初未分配利润100;贷:营业收入100。清老师讲解一些,谢谢 辛苦同学提供完整题干及答案信息,方便老师更有针对性解答,多谢。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05-20 15:25 30次浏览 老师 帮我解答一下这个题 第一步为啥不用调整后的净利润,而是直接用净利润3000*0.8,不需要把内部交易形成的利润减掉么? 在合并报表中,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对净利润进行调整时,只考虑投资时点资产评估增值,不考虑内部交易的影响,内部交易单独拎出来做分录。 理论上来说,也是要调的,但学者们认为,把内部交易单独拎出来,更加方便,所以就有了习以为常的做法,只是这么处理而已。 专业指导-婷婷老师 2025-05-20 15:25 16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老师 ,答案里为什么要乘以浓度值,看不懂 计算环境保护税的污染当量数时,乘以浓度值是为了确定应税污染物的实际重量,进而准确计算污染当量数; 1. 确定六价铬总重量: 排放总量为 60,000,000 升( 6 万立方米 = 60,000×1000 = 60,000,000 升),浓度为 0.5 毫克 / 升。 总重量 = 排放总量 × 浓度 = 60,000,000×0.5 = 30,000,000 毫克; 2. 单位换算: 将毫克换算为千克( 1 千克 = 1,000,000 毫克),则 30,000,000÷1,000,000 = 30 千克 3. 计算污染当量数: 根据公式“污染当量数 = 污染物重量 ÷ 污染当量值”,六价铬污染当量值为 0.02 千克,因此污染当量数 = 30÷0.02 = 1500 乘以浓度值是为了从“体积 × 浓度”得出污染物实际重量,这是计算污染当量数的必要步骤,最终才能准确算出应纳税额 1500×2.8 = 4200 元; 希望可以帮到您呢,祝考试顺利通过! 专业指导-兰兰老师 2025-05-16 15:46 31次浏览 精华 老师您好: D选项错在哪 同学你好,董事的罢免是属于股东会的职权不属于监事会的职权。 专业指导-汤汤老师 2025-05-18 10:05 27次浏览 精华 麻烦老师帮忙解答一下这题 (1) 1999年确认所得税和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 首先,计算1999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纳税调整额(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15,000 - 10,000 = 5,000元(调增) 应纳税所得额:8,000,000 + 5,000 = 8,005,000元 应交所得税(税率30%):8,005,000 × 30% = 2,401,5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2,401,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401,500 同时,由于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存在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500 (5,000 × 30%) 贷:所得税费用 1,500 (2) 20年确认所得税、应交所得税与支付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 纳税调整前应纳税所得额:5,040,000 - 60,000 = 4,980,000元 纳税调整额(会计折旧-税法折旧):10,000 - 15,000 = -5,000元(调减) 应纳税所得额:4,980,000 - 5,000 = 4,975,000元 应交所得税:4,975,000 × 33% = 1,641,750元 会计分录: 1999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500元(税率30%),因税率升至33%,需按新税率调整: 调整金额:5,000 × (33% - 30%) = 150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50 贷:所得税费用 150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 20**年差异反转(会计折旧<税法折旧),原资产需转回: 借:所得税费用 1,5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500 确认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 20**年差异-5,000元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5,000 × 33% = 1,6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1,6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650 支付应交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递延所得税需按新税率调整,税率变动时需重新计量递延资产/负债。仅供参考,不建议做没有答案的题哦! 专业指导-苏苏老师 2025-05-14 14:01 141次浏览 精华 A为什么属于?D为什么不属于? 同学你好。 回函的可靠性针对的是通过函证程序所取得的信息是否是真实可靠的。以往期间的审计说明了以前实施的这个函证程序是否是可靠的,可以给现在提供经验。a属于。 我们所针对的认定是我们实施函证的目的,这个认定不影响我们通过函证程序获取的证据是否是真实的。 专业指导-汤汤老师 2025-05-12 16:30 45次浏览 精华 充分性对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受重大错报风险和证据质量的影响。D选项不对吧?与注册会计师的确定的样本量不应该有关系吧? D选项是正确的。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就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它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具体理解如下: 样本量与充分性关联原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需要确定一定的样本量来获取审计证据。比如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审计,若确定的样本量是从100笔交易中获取证据,相比只从50笔交易获取证据,前者更可能使审计证据充分。样本量越大,通常能获取的审计证据数量也就越多,越有助于满足审计证据充分性要求 。 受重大错报风险和证据质量影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和审计证据质量会影响样本量确定,进而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意味着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性越大,注册会计师就需扩大样本量,获取更多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质量高,相对可适当减少样本量,因为高质量证据证明力强,较少数量也可能满足充分性要求 。 专业指导-蛋黄酥老师 2025-05-12 16:25 33次浏览 精华 不太理解A是什么意思 同学您好,预计负债是指因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负债,其计量应基于与该负债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不应考虑与之相关的或有资产预期处置产生的损益。 注意预计负债和或有资产是两个独立的会计概念,不能相互抵销‌。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学习愉快~ 专业指导-小燚老师 2025-05-12 18:07 82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