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答疑中心 / 详情
发布于2025-11-18 14:33:2322次浏览
相关问题讨论
为什么特征的第一条说他在清算的时候企业不需要返还所有的权益,但第二条说企业在清算的时候要返还所有者权益 第一个说的是除非发生清算,不然不返还权益 意思是说如果发生清算,企业就会返还权益,跟同学说的清算返还权益是一个意思 专业指导-娜娜老师 2025-11-18 14:33 26次浏览 这里就是说除非发生特征第一条的三个要素负债是要还的,然后所有者权益的600万是不用还的 你的理解是对的。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也就是图里的 “1000(资产) - 400(负债)= 600(所有者权益)”。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1-18 14:33 15次浏览 老师,坏账准备是资产类科目,它怎么不是借+贷-呢 坏账准备是资产的抵减类科目,借贷增减变动方向刚好跟资产的相反,是贷增借减 专业指导-娜娜老师 2025-11-18 14:32 27次浏览 说下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结合一些具体税种举例说明一下二者可能一致或分离的情况 1️⃣区别:纳税人是法律规定的“直接缴税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人。 2️⃣联系:税款最终由负税人承担,纳税人可能是负税人(一致),也可能把税款转嫁给他人(分离)。 举例: 1️⃣一致:个人所得税,你(纳税人)直接缴税,税款自己承担,也是负税人。 2️⃣分离:增值税(如超市卖零食),超市是纳税人,但税款已包含在售价里,最终由买零食的消费者(负税人)承担。 专业指导-燕子老师 2025-11-18 14:29 19次浏览 说一下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核心内涵,结合一些实例说明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核心内涵 1. 强制性:税收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依法征收,不以纳税人意愿为前提,未依法纳税将承担法律责任。 2. 无偿性:国家征税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支付对等报酬,税款成为财政收入,用于公共支出。 3. 固定性: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等要素通过法律预先明确,征纳双方均需遵守,不得随意变更。 二、实例与内在关联 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无偿性是根源:个人缴纳的税款不直接返还,若依赖自愿则难以筹集资金,故需强制性(如企业代扣代缴,逃避则处罚)。 强制性需约束:为避免权力滥用,必须通过固定性明确规则(如起征点5000元、超额累进税率),保障公平。 三者关系: 无偿性决定必须强制,强制必须通过固定来规范,三者形成闭环,共同奠定税收的法律基础与公平性。 专业指导-娜娜老师 2025-11-18 14:28 14次浏览 税收公平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啊,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具体含义,说明一下该原则在税制设计中的体现。 同学您好~ 一、税收公平原则核心内涵 也就是说按能力缴税,负担要均衡。核心是纳税人缴多少税,得和自己的赚钱能力(纳税能力)匹配,不管是谁,都要公平对待,既不搞特殊化,也不搞不合理区别,这是设计税收制度最基本的原则。 二、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具体含义 1.横向公平:能力一样、条件相同的人,缴一样多的税。比如两个工资都是5000元的上班族,扣完相同的扣除项后,缴税金额得一样,这就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2.纵向公平:能力不一样、条件不同的人,缴不一样的税。比如月薪2万的人,肯定要比月薪5000的人多缴税,能力强、收入高,缴税就多,这是“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三、税制设计中的体现 1.个人所得税:收入越高,税率越高(比如赚1万和赚5万税率不一样),对应纵向公平;同样收入的人,能享受一样的扣除(比如都能扣子女教育的费用),对应横向公平。 2.企业所得税: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利润一样,税率就一样,体现横向公平;企业赚钱过程中花的合理成本(比如房租、工资)能扣除,只对净赚的钱征税,符合“有能力才多缴”的要求。 3.增值税:卖同样的东西(比如都是卖衣服),税率都一样,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商家,缴税规则相同,保证公平竞争,体现横向公平。 “如同学针对上述解释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随时进行追问或重新提问哦~” 专业指导-王辰老师 2025-11-18 14:26 19次浏览
相关精华答疑
精华 关于按售价金额法核算有两个例题没有懂:按谢老师讲的公式,期末结存和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是一样的算法?都是按结存数量的占结存合计数量的比例再乘以进价合计数 但是老师又提到一定要看问什么再求什么?一个是期末结存售价实际成本,一个是本期销售售价实际成本 售价金额法的核心是“先算差价率,再用售价×(1-差价率)转实际成本”,期末结存和本期销售只是“售价基数”不同: 1. 算差价率:(总差价)÷(总售价) 2. 实际成本 = 对应的售价 ×(1 - 差价率) 例题1(求“本期销售实际成本”) 总差价=期初差价+本期购入差价 总售价=期初售价+本期购入售价 算出差价率后,用本期销售收入(销售的售价)×(1-差价率)” 例题2(求“期末结存实际成本”) 先算“期末结存的售价”=期初+购入-销售的售价 再用“期末结存售价×(1-差价率)”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17 11:49 32次浏览 精华 为什么D是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什么 会计监督分为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类: 单位内部监督:由单位自身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选项 B 属于此类)。 国家监督:由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单位会计行为实施的监督(选项 A “证券监管”、选项 C “财政部门监督” 属于此类)。 社会监督:由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工作实施的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是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社会中介机构,其通过审计业务(如财务报表审计),从社会第三方的角度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验证,属于典型的社会监督(选项 D 符合)。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17 19:23 22次浏览 精华 老师,我想问一下为什么a不是一次计入 选项A说“多次使用的包装物应根据使用次数分次摊销”,核心原因是这类包装物的使用周期较长、会重复使用,不能一次计入成本费用。 比如企业的周转箱(多次用来装货运输),如果一次计入成本,会导致“当期成本虚高、后续期间成本缺失”,不符合会计“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要把包装物的成本,按实际使用次数分摊到各期,让成本和对应的收益匹配。 而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包装物(比如快递袋),才会在领用/发出时一次计入成本哈,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17 17:55 20次浏览 精华 老师,A选项没看懂是什么意思,可以讲解一下吗?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这句话描述的不是“重置成本”,而是“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的核心是“现在重新买要花多少钱”,而选项A说的是“当初买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对价的公允价值)”,这是历史成本的计量逻辑,所以A的表述不符合重置成本的定义。 你看是否可以理解哈 专业指导-小纯老师 2025-11-17 20:57 22次浏览 精华 支付的那个交易费用是在取得是支付的,借记投资收益,不是在处置环节发生的投资收益,所以这个题需要选择D选项,不考虑取得时发生的投资收益,是这样想的吧 这个题如果问,总的投资收益就应该选B是吗 题目问 “处置时应当确认的投资收益”,选 D(300); 若问 “总的投资收益”,选 B(290)。 你的理解是对的:处置时的投资收益只看 “处置价款 - 处置时的账面价值”,不考虑初始交易费用(因为交易费用是取得时的损益,不属于处置环节);而总的投资收益需要考虑所有环节的损益(包括初始交易费用)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1-17 16:45 25次浏览 精华 老师好!请问职工个人承担的“三险一金”,都是在发工资的时候,由企业代扣代缴吧!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设定提存计划、住房公积金! 其他应付款可以设一个二级明细科目设定提存计划吗? 职工个人承担的 “三险一金”(通常指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确实是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扣代缴,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费(个人承担部分) 其他应付款——住房公积金(个人承担部分) 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实发工资) 专业指导-铮铮老师 2025-11-18 09:43 19次浏览

我也想问老师

赶快去提问吧

立即提问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