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动态与科目特点
1、考试框架与时间
●专业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6科,需在5年内通过。
●综合阶段:设《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分试卷一、试卷二),侧重跨学科整合能力。
●考试时间:预计2026年8月下旬,专业阶段各科时长为3小时。
2、科目特点与关联性
●《会计》:基础性科目,内容庞杂,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等章节需反复理解。
●《审计》:实务性强,语言晦涩,需结合审计流程与风险评估案例学习。
●《财务成本管理》:公式密集,计算量大,需通过大量练习掌握资本预算、企业估值等模型。
●《税法》:政策更新快,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重点,需关注2026年税收政策调整。
●《经济法》:记忆性强,公司法、证券法等章节需反复背诵,建议制作思维导图。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性强,需掌握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关注数字化转型与ESG内容。
二、备考策略
1、分阶段复习计划
(1)基础阶段(3-6个月):
●优先攻克《会计》与《税法》,两者关联度高,同步学习可节省20%复习时间。
●使用官方教材或权威辅导书,结合网课理解重难点。
(2)进阶阶段(2-3个月):
●搭配《审计》与《战略》,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与战略中的风险管理相互补充,帮助从企业整体角度理解审计流程。
●通过案例分析题提升实务能力。
(3)冲刺阶段(1-2个月):
●选择《财管》与《经济法》,文理搭配平衡大脑负担。
●每天进行模拟考试,训练答题速度与应试技巧。
2、科目搭配建议
●全职考生:可尝试一年三科,如“会计+税法+经济法”。
●在职考生:建议分两年完成,首年主攻“会计+审计”。
●跨专业考生:优先学习《会计》与《经济法》,降低入门难度。
3、实务能力强化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知识点应用场景。
●模拟操作:熟悉财务软件操作,提升实际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