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考规划类问题
1、“备考时间需要多久?如何分配?”
●零基础考生需3-6个月,每天2-3小时;
●分三阶段:基础阶段(2个月,全面学习教材)、强化阶段(1个月,重点突破+真题)、冲刺阶段(1个月,模拟+错题复盘)。
二、科目与题型类问题
1、“经济基础和专业科目哪个更难?如何侧重?”
先攻经济基础,专业科目结合实务案例强化。
2、“多选题总丢分,有什么技巧?”
不确定的选项不选(错选扣分,少选得部分分);
关注“影响因素”“特点”“分类”类题目。
三、考试操作类问题
1、“机考不适应怎么办?容易犯哪些错误?”
●考前至少完成3次全真模拟;
●标记难题,优先完成确定性高的题目。
四、资料与重点类问题
1、“哪些章节是重点?需要全部学完吗?”
●经济基础重点章节:
经济学基础;
会计与法律;
●专业科目:根据考纲变动调整。
2、“官方教材太厚,能否只看讲义?”
●讲义适合强化阶段,但基础阶段需以教材为主。
●替代方案:使用“考点精编”类教辅。
五、心理与效率类问题
1、“工作忙,备考效率低怎么办?”
●利用碎片时间刷题;
●周末集中攻克难点。
2、“考前焦虑如何缓解?”
●限时模拟考试,适应压力环境;
●错题本复盘,强化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