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完了要怎么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哪些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固定资产而使其损耗导致价值减少仅余一定残值,其原值与残值之差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是固定资产折旧。那么,大家是否清楚,固定资产折旧完了要怎么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哪些?下面,之了君就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推荐阅读:☞2025年纳税征期日历【每月汇总】,速看每月报税起止时间
一、固定资产折旧完了要怎么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完后,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继续使用
如果固定资产还能继续使用,企业可以继续使用该资产,并且不再计提折旧。在财务报表上,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其残值(通常是一个预计的较小金额)。
(二)报废处理
1.正常报废:当固定资产由于达到使用寿命、技术过时等原因不能再使用时,企业需要对其进行报废处理。首先将固定资产从账面上转出,即把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进行对冲,差额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如果在清理过程中有清理费用,如拆卸、搬运费用,要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如果有残值收入,如废旧材料的变卖收入,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最后,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收支”科目。如果余额在借方,表示清理产生了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如果余额在贷方,表示清理产生了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2.提前报废:如果固定资产由于意外损坏、自然灾害等原因提前报废,处理方式与正常报废类似。不过,可能会涉及保险赔偿等情况。如果有保险赔偿,收到的赔偿款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最终的收益或损失计算方式与正常报废相同。
(三)出售处理
企业将折旧完的固定资产出售时,同样先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进行对冲,将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销售价格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账面价值的差额,也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核算收益或损失。如果销售价格高于账面价值,产生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如果销售价格低于账面价值,产生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例如,企业将一辆已折旧完的汽车出售,售价高于汽车的残值(即账面价值),则差额部分作为处置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哪些?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如下:
1、平均年限法:平均年限法又称为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现行企业大多是使用平均年限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利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缺点,计算公式为: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3、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也称为快速折旧法或递减折旧法,其特点是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以使固定资产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
以上就是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完了要怎么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哪些?”的全部内容。更多会计实操相关知识点,欢迎到之了课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