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方案二的经济订货量和总成本。
从成本角度分析,甲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

①经济订货量= 60(吨)
【提示】运费是每吨材料的运费,而不是按订货次数发生的运费,故不构成单位订货变动成本,应当计入材料的购置成本中。
②日需求量= 720÷360 = 2(吨)
最佳订货次数= 720÷60 = 12(次)
不设置保险储备: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2×30% + 2×2×20%)×50×12 + 0 = 840(元)
设置保险储备为 2 吨: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 2×20%×50×12 + 2×200 = 640(元)
设置保险储备为 4 吨: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 0 + 4×200 = 800(元)
当设置 2 吨保险储备时的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最低,最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为 2 吨。
③与经济订货量相关的成本= 12 000(元)
购置成本= 720×(3 000 + 100)= 2 232 000(元)
方案一的总成本= 12 000 + 2 232 000 + 640 = 2 244 640(元)
经济订货量= 30(吨)
与经济订货量相关的成本= 4 800(元)
购置成本= 720×(3 300 + 20)= 2 390 400(元)
方案二的总成本= 4 800 + 2 390 400 = 2 395 200(元)

根据“5C”系统,在确定信用标准时,应掌握客户能力方面的信息。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 客户“能力”的是( )。
所谓“5C”系统,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 能力指顾客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所以主要指短期偿债能力。选项 A 是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A 公司按 8% 的年利率向银行借款 800 万元,期限一年,银行要求保留 10% 的补偿性余额, 存款利率为 2%,则该项借款的有效年利率为( )。
实际利息= 800×8% - 800×10%×2% = 62.4(万元),实际借款额= 800×(1 - 10%)= 720(万元),有效年利率= 62.4÷720 = 8.67%。

甲公司目前处于生产经营的旺季,资产总额为 20 000 万元,其中长期资产为 8 000 万元, 流动资产为 12 000 万元。短期金融负债为 7 200 万元,则甲公司目前的易变现率为( )。

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 I* = Q*÷2×U,其中:可以看出,存货需求量增加、单位订货成本增加、存货单价增加都会使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增加,而单位储存变动成本增加会使经济订货量降低,从而使占用资金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