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题考查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1)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2)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应量的目的:;(3)它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4)在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产生的。

本题考查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操作目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短期利率是指资金借贷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在具体操作中,主要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水平和变动情况易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并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调整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本题考查货币供给过程。
当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发放贴现贷款或买入外汇时,其资产会相应增加,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所示:

将汇率分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的依据是( )。
本题考查汇率的分类。
汇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汇率的制定方法,汇率可以分为基本汇率与套算汇率;根据商业银行对外汇的买卖,汇率可以分为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根据外汇交易的交割期限,汇率可以分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根据汇率形成的机制,汇率可以分为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根据商业银行报出汇率的时间,汇率可以分为开盘汇率与收盘汇率;根据外汇交易的支付通知方式,汇率可以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与票汇汇率;根据汇率制度的性质汇率可以分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根据衡量货币价值的需要,汇率可以分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

本题考查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
在确定国际储备总量时应依据的因素如下。(1)是不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如果是,则对国际储备需求少,反之则多。(2)经济规模与对外开放程度。该因素与国际储备需求量正相关。(3)国际支出的流量。该因素与国际储备需求量正相关。(4)外债规模。该因素也与国际储备需求量正相关。(5)短期国际融资能力。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如果在国际上获得短期融资的能力强,则可以不动用或少动用国际储备,从而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少;反之则多。(6)其他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措施的可用性与有效性。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如果可供选择的其他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措施较多,实施后见效的时滞短,效果好,则可以不动用或少动用国际储备,从而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少;反之则多。(7)汇率制度。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其他弹性低的汇率制度,则对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国际储备需求就多;反之则少。

本题考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收取服务费和代客买卖业务,如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基金和债券的代理买卖、代客买卖资金产品、代理收费、托管和支付结算等。因为中间业务形成的是银行非利息收入,因此,对银行净利息收入水平不造成影响。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