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作业成本法下,引起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被称为( )。
作业成本动因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

下列各项中,属于批次级作业的是( )。
批次级作业是指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许多产品的作业,例如,生产前设备调试、成批产品转移至下一工序的运输、成批采购和检验等。选项A属于单位级作业,选项B、D属于生产维持级作业。

乙公司是一家小型企业,主要生产A产品和B产品。该公司计划近期开始试行作业成本计算系统,相关资料如下:
要求:


差异调整的计算说明:
生产准备:200/(200+300)×(105000-100000)=2000(元)
发放材料:15/(15+20)×(50400-52500)=-900(元)
机器运行:400/(400+700)×(444400-440000)=1600(元)
质量检验:150/(150+250)×(204000-200000)=1500(元)
差异调整的计算说明:
生产准备:300/(200+300)×(105000-100000)=3000(元)
发放材料:20/(15+20)×(50400-52500)=-1200(元)
机器运行:700/(400+700)×(444400-440000)=2800(元)
质量检验:250/(150+250)×(204000-200000)=2500(元)

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产品分两个步骤在两个基本生产车间进行。第一车间将原材料手工加工成同一规格型号的毛坯,转入半成品库;第二车间领用毛坯后,利用程控设备继续加工,生产出A、B两种产品,每件产品耗用一件毛坯。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分批组织生产,不同批次转换时,需要调整机器设备。
甲公司分车间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第一车间采用品种法。原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其他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生产成本采用约当产量法在完工半成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完工半成品按实际成本转入半成品库,发出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
第二车间采用分批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车间分批组织生产,当月开工当月完工,无月初月末在产品。除耗用第一车间的半成品外,不再耗用其他材料,耗用的半成品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直接人工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由于第二车间是自动化加工车间,制造费用在总成本中比重较高,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按实际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
2021年9月,相关成本资料如下:
要求:
计算说明:
分配直接材料费用的约当产量=1800+1000=2800(件)
分配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约当产量=1800+1000×60%=2400(件)
半成品发出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400×127.5+180000)/(400+1800)=105(元)
计算说明:
设备调整作业分配率(即单位作业成本)=30000/(10+5)=2000(元/批)
加工检验作业分配率(即单位作业成本)=2400000/(1000+500)=1600(元/件)
计算说明:
A产品中半成品成本转入=105×1000=105000(元)
B产品中半成品成本转入=105×500=52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