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税法的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税,税收滞纳金不得在税前扣除,所以该企业 2021年度所得税费用=(1 800- 200+6)× 25%= 401.5(万元)。
【知识点拓展】
所得税费用的公式:
1.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2.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3.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4.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题干表述是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正确表述,考生注意理解识记。
【知识点拓展】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由会计职业理想、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技能、会计工作态度、会计工作作风和会计职业纪律等构成。

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21 年度该公司发生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如下:
(1)1 月 8 日,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 M 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 500 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65 000 元,另支付安装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 40 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3 600 元,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该设备预计可使用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30 000 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1 月 10 日,M 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生产车间使用。
(2)6 月 30 日,委托外单位对本公司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修理,其中行政管理部门设备的修理费为30 000 元,销售部门设备修理费为 10 000 元,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 40 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5 200 元,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3)12 月 5 日,报废一台 N 设备,该设备原值为 800 000 元,已计提折旧 760 000 元,未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设备报废取得变价收入 20 000 元,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 2 600 元,报废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 6 000 元,全部款项均已通过银行办理结算。
(4)12 月 31 日,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发现 2021 年 1 月购入的 M 设备存在减值迹象,其可收回金额为 440 000 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元表示)
甲公司购入 M 设备的入账价值= 500 000 + 40 000 = 540 000(元)。
1 月 10 日,M 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固定资产于次月开始计提折旧,所以从 2 月开始计提折旧,选项 A 错误,选项 C 正确;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月折旧额=(540 000 - 30 000)÷5÷12 = 8 500(元),选项 D 正确;2021 年计提折旧额= 8 500×11 = 93 500(元),选项 B 正确。
本题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30 000
销售费用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 200
贷:银行存款 45 200
结转报废净损失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26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6 000
年末时,M 设备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 540 000 - 93 500 = 446 500(元)> 可收回金额 440 000 元,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446 500 - 440 000 = 6 500(元),选项 A 正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选项 C 正确;期末 M 设备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项目填列的金额应根据 M 设备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540 000 元),减去 M 设备计提的折旧(93 500 元)和 M 设备计提的减值准备(6 500 元)后的金额填列,选项 D 正确,选项 B 错误。

甲企业为一家制造业企业,采用机器工时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2023年10月,基本生产车间生产A、B两种产品,共发生制造费用2 000万元。其中A产品机器工时为2 000小时,B产品机器工时为3 000小时。不考虑其他因素,A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金额为( )万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机器工时总数=2 000÷(2 000+3 000)=0.4,则:
A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0.4×2 000=800(万元);
B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0.4×3 000=1 2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