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项B,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当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消耗方式有重大变更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项D,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知识点拓展】
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规定单独作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3)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4)改扩建期间的固定资产(即已转入在建工程的固定资产)。
[注意]
在确定计提折旧的范围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当月不提,下月开提;当月减少,当月照提,下月停提。(“提尾不提头”)
(2)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企业的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具体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选项A)、预收账款(选项C)、合同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选项BD,属于流动资产。
【知识点拓展】
企业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
1.流动负债: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合同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持有待售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其他流动负债;
2.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租赁负债、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不再区分利息的计提与支付方式,计提的利息均应记入“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已过付息期但尚未支付利息时,应从“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转入“应付利息”科目。该企业2021年12月31日应计提长期借款利息=200 000×4.8%÷12=800(元),选项A正确。
【知识点拓展】
计提的短期借款利息仍应直接记入“应付利息”科目。计提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利息费用,应计入相关二级明细“应计利息”科目,若已过付息期仍未支付利息时,将相关二级明细“应计利息”科目转入“应付利息”科目。

下列关于现金流量表的说法中,表述正确的是( )。
现金流量,是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不仅仅指现金,还有现金等价物,选项B错误;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选项C错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选项D错误。
【知识点拓展】
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区别:
1.目的不同
现金流量表(动态报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资产负债表(静态报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利润表(动态报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2.结构原理不同
现金流量表: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表:利润=收入-费用
3.编报基础不同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某企业2023年年度利润总额为6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45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数为25万元,年末数为1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数为20万元,年末数为35万元;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2023年年末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应为( )万元。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450×25%=112.5(万元);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35-20)-(10-25)=30(万元);则该企业2023年年末确认的所得税费用=112.5+30=142.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