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途中的不合理损耗不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所以存货采购总成本会降低,单位成本不会发生变化。
【知识点拓展】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注意]
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仅仅是增加存货的单位成本。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一次计算当月的单位成本,在此基础上计算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成本。甲材料平均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200×40+400×35+400×38)÷(200+400+400)=37.2(元);
5月份发出甲材料的成本=500×37.2=18 600(元),B选项正确。
【知识点拓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1)优点:计算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2)缺点:平时无法从账面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3)公式:
①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②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250-180)+(750-500)]÷(250+750)×100%=32%,2021年5月31日该商场库存商品的成本总额=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180+500-600×(1-32%)=272(万元)。
【知识点拓展】
售价金额核算法(零售企业)
1.概念:指平时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①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总差价/总售价×100%
②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 × 商品进销差价率
③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 =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 -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④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 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 + 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

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物资的成本包括加工中实际耗用物资的成本、支付的加工费及应负担的运杂费、支付的税费等。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交纳消费税的委托加工物资,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收回后用于继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不计入成本;收回后用于直接出售的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综上所述,选项ABC正确。
【知识点拓展】
委托加工物资的账务处理:
[注意]
小规模纳税人支付的增值税,借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核算。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选项C)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选项D)、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估计的相关税费(选项B)后的金额。
【知识点拓展】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注意]
①“成本”指期末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
②可变现净值 = 存货的估计售价 - 进一步加工成本 - 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日常工作中,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按照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照计划成本核算。
【知识点拓展】
1.原材料的日常收入、发出及结存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2.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不存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结转等问题,具有方法简单、核算程序简便易行等优点,由于不能直接反映材料成本的节约或者超支情况,不便于对材料等及时实施监督管理。这种方法通常适用材料收发业务较少、监督管理要求不高的企业。
3.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监督管理复杂且要求较高、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可以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入、发出的核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