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进先出法的意思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销售或耗用),则根据题意可得发出的500件商品分别是期初结存的200千克材料和9月7日购进的350千克原材料中的300千克,则9月份发出甲材料成本=200×300+300×310=153 000(元)。
【知识点拓展】
先进先出法
优点: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
缺点:较烦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注意]
先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的利润和库存存货的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第一步:销售净额 =销售收入-销售退回 =3 000-500 =2 500 (万元);
第二步:销售毛利 =销售净额*毛利率 =2 500×20% =500(万元);
第三步:销售成本 =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2 500-500 =2 000 (万元);
第四步:5月结存 =期初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本月销售存货成本 =3 000+2 500-2 000 =3 500(万元)。
【知识点拓展】
毛利率法(批发企业)
1.概念:指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①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②销售净额 = 销售收入 - 销售退回 - 销售折让
③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④销售成本 = 销售净额 - 销售净额×毛利率
= 销售净额 ×(1-毛利率)
⑤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 + 本期购货成本 - 本期销售成本

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途中的不合理损耗不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所以存货采购总成本会降低,单位成本不会发生变化。
【知识点拓展】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注意]
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仅仅是增加存货的单位成本。

①材料的不含税销售额= 含税销售额÷ ( 1 + 增值税税率),该企业销售材料的不含税销售额 =5 800÷( 1+13%) =5 132.74(元);
②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销售材料的实际成本 =4 200×( 1+2%) =4 284(元);
③销售材料应确认的损益=①-② =5 132.74-4 284=848.74(元)。
注意:材料成本差异率正数为超支差,负数为节约差。
【知识点拓展】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加超支数,减节约数)=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不含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且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计入存货总成本。
【知识点拓展】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注意]
①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仅仅是增加存货的单位成本。
②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销售费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材料用于直接出售,预计售价为材料的市场价。因此,存货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80-5=75(万元),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存货跌价准备已有贷方金额=110-75=35(万元) 。
【知识点拓展】
材料减值问题,需区分情况:
1.如果材料是直接出售,材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材料的估计售价-材料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2.如果材料是用于生产产品,此时才需要看产品是否减值,产品未减值,则材料就没有减值,具体可分为:
(1)产品没有发生减值,材料按成本计量;
(2)产品发生减值,材料按可变现净值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